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年均缺水15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不如北非(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8月21日 08:3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 应对

  12年来新水用量减少10亿m3

  北京这个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其实早已超过了其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大量聚集,缺水成了市民生产、生活最大的威胁。

  为了维持到现在,北京用尽了各种方法,除了寻找多种水源“开源”,还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再生水利用等办法“节流”。用三句话概括,就是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北京近年来淘汰了很多耗水型工业企业,比如首钢、焦化厂等,仅首钢一年的耗水量就可以达到7000万立方米,是用水大户。工业用水的年耗水量一度达到过13亿立方米,2000年为10.5亿立方米,去年则下降到5亿立方米。在农业上,北京东南部地区30多万亩的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在生活用水方面,去年全市生活用水量16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方面,从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减少了10亿立方米,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

  再生水主要可以用于工业、农业、河湖环境和绿化环卫等市政用途。其中用再生水替代工业用冷却水的效果最为明显。以前,工业用的冷却水都是使用地表水,改用再生水后,一年可以减少使用地表水2亿立方米。

  在河湖环境改造方面,再生水再次体现出它的优势。2000年,全市河湖水环境的水容量不足1亿立方米,而去年是5亿立方米,这得益于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建设后再生水水量的增加,让高品质再生水流入更多的河湖,为居民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

  ■ 背景链接

  京城清朝水资源丰富

  历史上,北京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清朝的京城甚至经常面临洪灾威胁,最大威胁来自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皇帝赐名“永定”就是希望这条河不要再泛滥。

  此外,北京的万泉河、玉渊潭、莲花池等带水的地名,在当时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域。

  随着北京的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丰富的地表水系迅速断流、干涸,甚至地下水也超采严重,缺水局面渐渐逼近。

  新京报讯 居民平时的饮用水源水质究竟如何?昨天,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表示,北京的水源多样,正在使用的22处水源地的水质,目前都进行了实时监测,80公里外的密云水库,水质状况也能实时传输到自来水厂。

  供水水源多样水质复杂

  北京供水水源包括了本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外来水源。其中60%使用地表水源,40%使用地下水源。

  市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北京从2000年以来连续12年干旱,不得不使用22处水源,由11个水厂生产自来水,供应北京市区几百万用户。供水水源地之多,在世界上都很罕见。

  昨晚,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主任毕勇刚告诉记者,事实上,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这7个山区都是北京的水源地,面积达1.072万平方公里,涉及567条小流域,“直接供水的22处水源就包括在其中”。

  “北京供水安全呈现出水源多样化、水质复杂化的趋势”,市自来水集团表示,目前地下水源大部分来自顺义牛栏山、平谷、怀柔应急水源,及西郊板井至巴沟一带等地下水源;地表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地表水源等。

  确保出厂水质达到国标

  为确保供水安全,市自来水集团在22处水源地的原水取水口和输水管线设置多道防线,确保水源在进入水厂前,达到生活饮用水源二类水质标准。

  “第一道关口就是实时监控本地水源了”,市自来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在线监测仪、生物监测、实验室定期监测,实现水源水质的监控,“远在80公里之外的密云水库水质状况,均能实时传输到自来水厂”。

  处理地表水水源时,要经过混凝、澄清、过滤,然后经臭氧和活性炭、超滤膜、微砂加速沉淀、高密度澄清等深度处理,氯化消毒输送至泵房,最后进入供水管网,确保出厂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与此同时,市水务部门对567条小流域展开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从2003年开始采取21项措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水源地的污水要达标排放,像密云水库、怀柔水库都是一级水源保护。垃圾分类收集,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等,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服务水源安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