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注协收紧高新企业认定门槛 会计所放水空间变小

2013年08月23日 13:09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年以来,证监会对IPO造假中介机构实施了一系列重罚,有“财务警察”之称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如今,IPO领域的打假风开始向其他领域蔓延。

  “高新企业认定查得越来越严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已经被列入财政、行业协会的检查重点。”注册会计师周民(化名)向《金证券》记者爆料,“这意味着,以后做高新企业认定专项报告时,会计所‘放水’的操作空间变小了。”

  减税引发高新冲动

  为何众多企业会贪恋一个高新的美名?原来,“高新技术企业”的光环不仅能装扮门面,更能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25%)的同时,也取消了各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一时间,很多企业失去了避税的途径。但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获得认定的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三年。

  在分配利润蛋糕时,连续三年10%的所得税率减免,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额外获得一块不菲的配额。一时间,各种承揽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冒出头来。

  这条中介机构服务链,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所、各种商务咨询机构、科技交流中心、科技顾问公司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中介良莠不齐,所能提供的服务五花八门,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造假”操作空间。

  灰色地带审计“放水”

  “会计所主要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报告’,其中,高新收入和研发费用是最关键的指标,也是水分最大的地方。”周民对《金证券》透露。根据中注协下发的文件,专项审计报告应包括两个大项: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分年度分项审计。

  以研发费用为例,认定条件要求研发费用应占总收入的3%以上。周民告诉《金证券》,如果研发费用满足不了条件,可以从研发人员工资、折旧、委托外部研发等科目想办法。“一个项目研发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及参与。按照高新企业研发人员工作183天的要求,把相应的辅助研发人员编进来。研发人员多了,工资支出自然就涨了上来。”

  “伪高新”主角贝因美,就是倒在了研发费用不合规。去年5月份,国家审计署查出贝因美在2008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时,前三年实际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65%;且申报的发明专利与其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不直接相关。为此,贝因美先后分两次补缴税款5892.7万元和2785万元。

  中注协收紧高新核查

  不过,这些暗藏“油垢”的灰色地带正在逐步缩小。《金证券》记者梳理后发现,今年以来北京、重庆等多个省市都对参与高新企业认定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抽查,旨在摸底行业情况,查处违规操作行为。

  周民透露,“不仅是地方财政部门、科技局在查,行业协会也在严查。”据了解,今年中注协质量检查的对象中,上市公司审计是首位,而高新企业认定专项报告为第二位。其中,高新企业认定中的执行审计程序不到位,获取审计证据不充分,出具审计报告不规范等情况是重点关注问题。

  《金证券》记者从浙江等地方注协获悉,地方协会已经要求会计所必须及时将已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主要是高新企业的名称)向协会业务监管部进行备案,以方便协会及时掌握和监督。金证券记者 陈岩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