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环京津污染与贫困现象并存 须同时破解

2013年10月15日 08: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治理京津冀环境污染,从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持续恶化的环境污染,已广为社会各界垢病。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已制定相关措施,筹划综合治理。但沉疴久矣,根本性的治理非朝夕所能见效。国庆假期,走出北京几十公里,就可看到河北区域内的许多乡村破败不堪,有些村落甚至贫困凋零。我认为解决京津冀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与环京津贫困带的命题同时破解。

  环京津贫困带的新闻已多次见诸报端。几年前有资料说,环绕京津尚有3798个贫困村,272万贫困人口,它和这两座城市的现代繁荣反差大矣。

  在中国区域发展论坛上,中国社科院曾公布了《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按照国家发展规划,要建设“新兴城市群”,即指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由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龙头,众多中小城市协调分布,由农田、林地等特色空间相隔离,通过便捷交通走廊相连接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这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京津冀地区当属此列。

  北京作为超级大都市,发挥着新兴城市群的核心作用,但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却很小,形成了“空吸”现象,即资源、人才逐渐向北京过度集中,同时环京津地区被动为京津服务。比如,近年来环京津的河北廊坊、唐山、张家口、保定等地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厂已逾20座,大部为京津供电所建。但电力供应趋紧时,河北还要为保北京而自我限电。在水利上,河北省为保证北京用水安全在上游挡风沙,防污染,省内最大的河流还引入津城。在产品结构上,不断接收京津下游工业产品,特别是奥运会后几乎所有污染项目都迁往河北。

  同是区域核心城市的上海,却发挥着“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以快速发展拉动相邻的江浙地区经济发展。上海许多优势产业在周边区域建厂,据统计,“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是京津冀两市一省的1倍以上。“长三角”地区接待游客数量是京津冀地区的1.8倍,旅游收入是京津冀地区的3倍。专家认为,这主要是京津,特别是北京的拉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当然,这里也有环京津地区主动和京津接轨,自觉接受辐射和带动的问题。

  国庆期间,到距京津分别只有一个半小时里程的唐山市驻足三日,这座河北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为京津两个城市的发展贡献诸多。但该市与京津经济发展反差很大,而京津对唐山的反哺很少。

  经过震后30多年的变迁,唐山已经开出了成熟的市政之花。它作为与京津同一经济带的友邻城市,以煤炭、钢铁、电力、水利、矿产等资源丰富著称,但这些都为唐山所有而不仅为唐山所用。唐山有7家大型火力和水力发电厂,是现在全国发电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每年200多亿千瓦时的电力输送京津。为确保北京用电,还把河北省的北部电网,即环北京的唐山、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的电力部门,划归北京电网所辖,以为向北京调电之利。而唐山的滦河水,绵绵百里引到天津,唐山为此牺牲良田,修渠筑坝,专人养护,用心专也。

  唐山的发展,特别是开始震后复建的几年中,包括京津在内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都给予了无私的支援。唐山的几十万伤病员曾被及时转移到全国各个地区,新唐山的施工建筑队伍来自天南海北,那是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时期。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各地的算盘越打越小,越算越精,建立互利互惠的城际、省际关系,是大战略的举措。

  如果京津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发挥出来,是“长三角”所不能比拟的。河北是3000万京津人口的后花园和蔬菜地,很多河北人在北京看大门、摆地摊,却常被城管所欺,因为他们的家乡还远未富庶。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尚侠好义,古代有荆轲刺秦王的壮烈,现代有狼牙山烈士跳崖殉国。自民国时期至今,军界的高级将领就以河北籍为众。

  新中国建立60多年以来,京津冀的特定经济区域,被片面地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这或许是形成环京津贫困带的历史成因。比如,北京市曾表述有几条任务,首先是为党中央服好务,然后才是发展首都经济等,这使人产生本末倒置之感,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何必先把政治概念放在首位呢?这除了表示一个忠诚的态度,还有实际的意义吗?

  “空吸现象”必然形成周边的贫困。为治理这些贫困而做些什么,也许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治理京津冀环境污染的呼声中,从经济结构转型着手,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环保的微观放眼经济发展的宏观,是决策的一个着眼点和机遇期。

  (作者罗海岩 为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