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破解“垃圾围城”,期待官民形成最大合力

2013年10月15日 14:4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美丽家园的蓝图,虽景致各异,但“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是不可或缺的底色。而广州市民,身处花城,对生活环境自然有更高的期许。但昨天本报的报道,再次给人们呈现一幅“垃圾围城”的尴尬画面:高耸的垃圾山与居民楼咫尺相望,臭味扑鼻。现有垃圾填埋场已跟不上城市扩张的步伐,新的垃圾焚烧厂等项目因屡遭周围居民反对而不能上马……

  来自住建部的数据同样让人揪心:全国有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600多座大中城市,其中1/4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可以说,“垃圾围城”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令人头痛的“城市病”之一,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城市垃圾急寻出路、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是新的垃圾处理场所选址屡遭周围居民反对而无处落脚。如果这种困局不破,也许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发现“垃圾围城”已不是恐怖的事,比这个更可怕的是,人们甚至就置身于臭烘烘的“垃圾城”中——每天产生的城市垃圾,已完全找不到处置的场地。

  为化解“垃圾围城”困局,广州率先在全国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并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已在不少街区取得初步成效。但即便将来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设立新的垃圾焚烧项目等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建设。然而,近年围绕垃圾处置项目选址,所衍生出的诸多公共事件和一些倾向,却不能不让人深思。

  毋庸置疑,“环保”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的敏感公共话题。垃圾填埋场及焚烧项目的选址,因牵涉环保,无论民间和官方,对此都倍感焦虑与审慎。作为居民,因居家生活利益攸关,加之过往的经验,对家园附近建垃圾处置项目表达质疑或反对的声音,既可理解,也是其应有的公民权利。从政府角度讲,理当尊重市民的权益,尽可能将决策公开透明,将新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消解民众疑虑。事实上,无论是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还是确保环境不受污染,政府和市民是“利益共同体”,目标一致,诉求相同。

  从根本上讲,对于新建垃圾处置项目的选址等问题,官方与民间都应科学、理性,并严格遵循公共决策应有的程序正义。源源不断滋生的城市垃圾是现实存在,除了做好分类、回收之外,仍有巨量的垃圾废弃物要有处置的场所,对此,既不容回避,更迫在眉睫。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垃圾处置场所仿佛成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瘟神”,一旦有新选址的消息传出,不管其技术如何,当地居民都是众口一词的“老不信”,反对甚而引发公共事件。谁都知道垃圾处置场所不能没有,但谁都想将其驱逐到远离自己家园的地方,而对高度城镇化的珠三角来说,何处是远离人烟的荒郊僻野呢?显然,以邻为“祸”的意识不除,日益紧迫的城市垃圾处置只会陷入永远无解的死结中!

  从国外经验看,现代垃圾处理技术不仅已摆脱过去脏臭不堪的形象,更融入到新资源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工业化链条中,国外不少垃圾处置厂甚至就建在居民区旁,成为现代化城市美丽家园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一景。

  更重要的是,在垃圾处置问题上,官方与民间应该携起手来,以建设性的姿态,展开良性互动,形成最大合力。(评论员 阅尽)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