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奖代补治大气 企业顽疾需根除

2013年10月18日 14: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本周,中央财政投五十亿元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各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及解读。七十二家企业环境违法遭通报, 引发公众关注。烹饪对大气污染“贡献”有多大?多家媒体对此予以报道。

  聚焦一: 50亿元是杯水车薪还是“润滑剂”?

  10月1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已于日前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包括京津冀蒙晋鲁6个省份,并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各媒体对50亿元的分配方式和奖惩等具体操作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解读。

  资金如何分配?为何有所倾斜?

  10月15日,新京报在文章《中央50亿“奖”京津冀等六地治大气》中提到,财政部表示,这项资金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上述地区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3项因素来进行分配。本年度结束后,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突出绩效导向作用。

  文章就50亿元资金的分配与作用方面做了详细阐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分析,中央财政之所以更向河北省倾斜,是充分考虑了各地任务轻重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而决定的。

  有大气领域专家表示,虽然50亿元对于结构调整来说是“杯水车薪”,但依然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贺克斌也表示,中央财政能有效促进地方财政的投入,起到杠杆、催化剂的作用,鼓励地方积极调整结构。

  10月15日,京华时报在题为《中央投50亿治京津冀大气污染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的报道中引用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话,他认为,中央财政这50亿元资金“以奖代补”的使用方式更有利于刺激地方政府部门花心思出实招,做出更有成效的举措。这比按项目等方式补贴地方,有望收到更好的效果。

  治理污染靠奖励能有多大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以奖代补”这种方式持乐观态度,10月15日,中国网的文章《治理环境污染靠奖励解决不了问题》从另一种角度解读了“以奖代补”。

  文章认为,虽然分配资金看起来似乎更加科学、合理了,但如果通过奖励来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履行原本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否意味着做得好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制造污染,来换取中央财政的补贴呢?如果这样,污染治理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文章同时列举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治污经验,认为治理环境污染,靠奖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应加大处罚力度才会有效,奖劣罚优的方法不可取。

  10月15日的经济参考报则从“大气治污须区域联动”的方面,报道了一些网友的观点。有网友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经济结构的相似性使大气污染也逐渐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因此,要彻底治理大气污染,光靠一个城市或一个固定区域的“单打独斗”已不现实,大气污染必须联防联控。

  也有网友认为企业等排污主体的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低,使企业的污染行为愈发肆意。因此,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

  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进行防治,各相关部门也都加强了监察力度,然而大气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治理措施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才能还人们蓝天白云。

  聚焦二:烹饪对PM2.5 “贡献”有多大?

  对于缓解烹饪油烟带来的危害,不少地区都做了积极的尝试。

  10月14日人民网题为《上海试点餐企油烟在线监控 减少大气环境影响》的报道称,上海杨浦区开始试点油烟在线监控,以督促餐饮企业安装并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据悉,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上海将不断完善油烟在线监控技术体系,未来将陆续在全市推广。

  在近日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赵会民主任在回答记者有关空气质量的问题时指出,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能够更好地配合政府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

  这一言论迅速走红网络,引发了各方热议。有微博评论称,“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更有网友调侃,“建议买灶具采取摇号的方式”。

  与网友普遍的“讨伐”声音不同,专家的看法少了一些“感情色彩”。10月9日人民网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

  那么烹饪对PM2.5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多家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实验。

  10月15日新华网的专题文章《烹饪产生PM2.5再调查:粤菜最环保 川菜油烟大》称,经过检测,湘菜和川菜产生的油烟最大,粤菜产生的油烟最少。并且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炒一盘白菜排放的PM2.5,就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了56公里”。

  王跃思认为,“烹饪源的控制只要加强监管就行”,如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可减少很大一部分PM2.5。其中并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部分。

  烹饪对雾霾的“贡献”绝非空穴来风,然而也非很难治理。只有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提升,治理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聚焦三: 企业污染为何“久治不愈”?

  一份涉及72家企业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让数家知名公司如坐针毡。

  10月12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3年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相关信息以及72家环保违规企业情况表。其中不乏中石油、中铝等大型国企,还有贵州茅台、昆明制药等一批上市公司。

  10月15日,证券日报在题为《未完成竣工环保验收 中石油再上环保部“黑榜”》的文章中称,今年以来,中石油因为环保违规已经多次登上环境保护部的“黑名单”。

  就在不久前的8月29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2012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8家中央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了考核。其中,中石油未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中石化未完成氮氧化物减排目标,未通过年度考核。

  人民日报也在8月29日的报道中批评了两大油企在国内国外环保方面迥异的表现。报道称,两家石油集团炼油产能的48%集中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大气复合污染严重的地区,下属企业污水排放和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还在执行17年前的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是美国的3倍以上,二氧化硫是美国的8倍以上,导致每炼制1吨原油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美国的11.7倍,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美国的2.6倍。

  证券日报文章分析指出,两大油企之所以不愿意加装脱硫脱硝设备,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是因为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而从技术上讲并不存在障碍。此外,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有所约束,企业违规成本太低。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上述72家被曝光的企业均被要求限期整改,不过有媒体对这种措施表示担忧,认为限期整改留给企业一个非法排污的空隙。

  对此,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表示:“因为现在限期治理就是要给它一定时间,我们现在要求地方在限期治理期间尽可能限产限排。”

  10月13日的中国新闻网报道指出,在检查中,多家企业安装的环保监测设备是企业自掏腰包买的,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靠谱吗?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善荣明确表示,这种现状应该尽快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被通报的企业中,本应作为环境保护设施的污水处理厂就有8家,污水处理厂沦为集中排污厂。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他表示,部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不达标或者不能完全消耗大量的污水,是造成污水处理厂成排污大户的主要原因。“若此时污水处理厂不能有效处理,污染控制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据了解,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督促各地公布环保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及违法企业信息。  ◆王昆婷 张黎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