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俄罗斯热议中俄新签巨额能源协议

2013年10月24日 10: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梅德韦杰夫22日在北京与李克强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摄

  梅德韦杰夫10月22日开始其今年5月就任俄罗斯总理以来的首次对华访问。据俄政府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与中国同志一道推动双边贸易多元化”。

  10月23日,梅德韦杰夫中国之行还没有完全结束,俄罗斯媒体就已迫不及待地点评其此次访华成果,而且几乎关注焦点都在这次中俄签署的一系列能源大单上。

  对于这些巨额合同,喝彩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担忧者亦有之。从这些报道和分析中,可以隐约看出俄发展对华关系的多重心态。

  “梅氏访华的成果——亿万合同”

  《俄罗斯报》记者从北京发回的报道文章标题是《北京合同》。

  文章称,俄中此次签署了20多项协议,重要的还不在于合同的数量,而是其质量——这体现了两国合作的总体质量。正如两国总理不约而同指出的那样,两国领导人提出的2015年将双边贸易提升至1000亿美元的目标肯定会提前实现。

  《商业评论》的文章是:“梅氏访华的成果——亿万合同”。

  《劳动报》直接形容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俄罗斯与中国的友谊中扮演了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

  Viperson网站称:“中国开始地缘经济游戏。”

  “欧亚新闻网站”称,俄罗斯正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东方。

  “向中国供油的管道已不够用了”

  俄罗斯大报《生意人报》23日就梅德韦杰夫此次访华刊发了一组报道,其中一篇的标题是《“俄罗斯石油”补给北京》,副标题是“向中国供油的所有合同让管道已经不够用了”。

  该报报道称,“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化签署了未来10年共向中方供油1000万吨的合同。俄方因此将获得中方200亿美元的预付款。文章称,目前的石油管道运力已无法满足俄方向中国石油出口量的要求,俄方部分对华石油出口将通过港口运输方式来实施。

  该报说,据“俄罗斯石油”总裁谢钦透露,这个1000万吨原油的合同将以两条线路落实,东线走俄“远东——太平洋石油管道”,西线走海上运输。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俄对华石油出口不仅出现了方式、线路多元化的变化,而且在合作伙伴上也在追求多元化。

  俄方人士还对《生意人报》记者透露,受中石油个别官员近期涉腐事件影响,俄石油公司希望通过对华合作伙伴的多元化来“规避政治风险”。

  “要尽快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细心的俄罗斯媒体注意到,梅德韦杰夫此次访华不仅有“俄罗斯石油”总裁谢钦随行,而且还有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米勒。与谢钦的“满载而归”相比,米勒则显得“两手空空”。

  对此,俄政府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认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年底前与中方签署供气合同的“前景非常不错”。

  梅德韦杰夫总理在与中国网友互动时也强调,双方基本商定了俄方对华供气的定价公式。他说:“虽然这个问题比较艰难,但是我们也会很快达成共识,要尽快通过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俄能源部部长诺瓦克也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商定对华供气的价格公式,双方正在讨论供气事项的技术条件。

  “供气价格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与以往一样,现在当然也有俄罗斯媒体对中俄能源合作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

  《生意人报》有一篇标题为《能源声明》的文章称,虽然俄罗斯能源公司接二连三地与中国伙伴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但专家们担心这些协议的未来命运是“声明性的”。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地区与国际研究学院副院长、俄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阿尔乔姆·卢金对俄新社记者表示,尽管梅德韦杰夫总理访华首日双方签署了大量协议,但并没有一份具有突破性的协议。他说:“签署了20多份双边协议,涉及各个领域,但主要的是经济合作。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协议,会发现没有突破性的协议。”

  卢金强调,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存在的供气价格这个最主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他认为,俄罗斯计划将俄中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一切通过对比就显出原形。中美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因此,对中国而言,俄罗斯作为其贸易伙伴的地位低于美国、日本甚至是韩国。

  “中方准备提供数百亿美元现钱”

  记者注意到,《生意人报》这组报道中的另一篇标题为《能源存款》的文章透露:“中国准备向俄罗斯提供更多的现钱”。

  文章称:“梅德韦杰夫的中国之行从实质上讲是‘中俄能源超级联盟’的推介会。在俄罗斯承诺对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电力的前提下,中方准备向俄方提供数百亿美元的现钱。目前来看,双方关于石油的合同最让人怀有信心。而关于天然气价格问题,莫斯科准备向北京做出何种让步或优惠,双方均只字未提。不过,从中俄第一个石油大单的谈判过程看,外表上看起来很大方的中国人实际上会讨价还价至每一枚戈比。”

  类似的分析认为,中俄此次签署的许多合同仍没有摆脱俄罗斯对中国“能源换贷款”的老套路。而且,似乎持这种观点的分析人士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很显然,俄方有些人士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是中国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扩大”,担心俄罗斯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

  “能源附庸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实际上,也有不少清醒的俄方人士认为,这种合作方式同样给俄方带了不少利益,为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不少的资金支持。在国际经济仍未彻底走出危机、美国页岩气革命打压世界油价、欧洲能源市场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中俄这次签署的能源大单可以确保俄罗斯的联邦预算不出现大窟窿。

  对于在俄国内依然有市场的这种“俄罗斯会变成中国的能源附庸”的说法,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卡尔聂耶夫表示:“至于俄罗斯最终是否会变成中国能源附庸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像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也在为中国供应能源。当然,我们也想对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石油和能源。实际情况是,俄罗斯对欧洲出口和对中国出口的形势及结构是一样的。我们刻意在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国背景下是不公正的。”

  卡尔聂耶夫进一步指出:“世界上没有好叔叔。当年美国用尽一切办法不让日本经济超过自己。中国人对我们说好听的话,但还是不想让俄罗斯成为自己的竞争者。在这个问题上,要靠的是俄罗斯自己。我们的官员在外访时说要在俄罗斯境内建硅谷,但这只是想法,而非重要决定。我们必须物色一些可以让俄罗斯工业体现其竞争力的领域,并改善投资环境。”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