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谁让"充电宝"成了“充电爆”?自燃原因众说纷纭

2013年11月14日 17:2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文/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孟含琪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移动电源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充电宝”自燃、爆炸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究竟谁让“充电宝”成了“充电爆”?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免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销售火爆,

  也不时会“着火”“自爆”

  随着我国5亿多手机网民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续航能力”上的短板,移动电源市场迅速火爆起来。

  记者在某电商主页搜索“充电宝”,发现共有来自92个不同品牌的53.52万件相关产品在网上出售。有网友谈起自己网购“充电宝”经历,直呼因市场过于“繁荣”而挑花了眼。“网上有的品牌有近7万人次购买,有的却无人问津。同样电容的‘充电宝’价格相差巨大,以我关注的3000毫安移动电源为例,网上最贵的898元,最便宜的8.9元,相差百倍。”

  一面是“充电宝”火爆的销售场面,另一面却是它不时着火、自爆的尴尬现实:11月4日,北京市民毛小姐挎包里携带的“充电宝”就发生了自燃,从其微博截图不难看出,她的挎包里层被烧坏,充电宝已看不出原貌,不少纸质资料已化为灰烬;而在6月23日,北京地铁10号线行经大红门站时,一名乘客包内的手机充电宝发生自燃,导致车厢出现短暂冒烟现象,随后乘客被紧急疏散到站台;7月29日,海航HU7364次航班起飞后,一旅客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发生爆炸……

  自燃原因众说纷纭,

  谁来拆“不定时炸弹”?

  “充电宝”为何会成为“充电爆”?专家认为,“充电宝”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另一个则是消费者不合理的使用习惯,使之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赵卓介绍,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在过度充电、放电的过程中会出现所谓的“枝晶现象”。“枝晶会‘刺穿’正负极隔膜,造成充电短路,从而烧坏电池并引发火灾。”

  国家电网陕西分公司工程师王盛吉则分析称,实际上移动电源逆变器的质量也与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如果逆变器不过关,充电时进入“充电宝”的电流忽大忽小这也是很危险的,一旦产生高温而电源本身又缺乏高温保护,那么就会发生意外。

  即便不是在充电环节,“充电宝”也有可能出现问题。中航工业集团助理工程师陈皓表示,北京毛小姐的“充电宝”之所以自燃,很可能是由金属物品摩擦引发的。“我看微博里说她上班跑得急,很可能是移动电源上的USB接口铜片和其他金属类物品发生了摩擦。把钥匙、硬币等金属和‘充电宝’一起放在包里实际是很危险的。”

  如今消费者群体普遍对移动电源、电路缺乏基本的使用常识,不少“充电宝”的说明书,没有防火防爆的相关内容。一旦自燃时如果有人拿水去浇,不但不能灭火,反而可能触电甚至引发进一步的爆炸。

  专家:

  严控行业准入,消费者认真选购

  据了解,我国目前只有电池国标,却长期缺乏移动电源行业的相关标准。有专家表示,因为准入门槛低,所以许多技术不成熟、资质尚浅的企业进入市场。有时候在日杂商店甚至都能买到这种低压电器产品,这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隐患。

  此外也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在市场上存在移动电源容量虚标、转换率偏低等现象。专家认为,国标应对移动电源的外观材质、电芯品质和电路保护设计都作出明确、严格的规定。

  同时,专家呼吁消费者要了解基本常识。华为公司负责移动电源测试设计的工作人员王小宇说:“不少人总认为充电宝容量越大越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盲目选择大容量并不合理。”此外,他建议消费者选购时根据电池正面标示搞清电芯材质,不要被市场上笼统的“锂电池”称谓“浑水摸鱼”。

  专家还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在外包装上是否有厂家生产地址、电话、防伪码、条形码等信息,不要被低廉的价格和侥幸心理所驱使而购买“三无产品”。宗守运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规,充电宝属低压电器产品,必须有“3c认证”,没有这一认证当下都可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有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当充电宝充满电后,应及时将其从插座上拔下,避免让其长时间处于充电状态;使用充电宝时,也应尽量减少同步使用手机的频率。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