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鲜肺变黑肺”被指不实 消除恐慌不能止于辟谣(2)

2013年11月20日 14:55 来源:华声在线 参与互动(0)

  延伸

  “黑肺”实验大可不必恐慌

  文/姜泓冰

  如今很多人都将让人闻之色变的肺癌高发与雾霾天气挂钩,却忽略了科学家们的提醒:引发肺癌的头号凶手,仍是香烟而非雾霾。同样是复旦大学研究者做的一项实验表明,一间洁净室内有三支烟同时燃烧时,PM2.5值会高出最严重雾霾天的好几倍且能持续很久。

  这样说,并非要为PM2.5的治理寻找托辞,解除警报。至少,肺癌高发与更多国人的日常呼吸道敏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只是,我们不必“慌不择路”。因为恐惧,闻PM2.5而色变,就不惜夸大其辞,以讹传讹,不假思索地听信那些打着科学旗号、似是而非的种种“成果”“发现”,以不当的反应和过当的防护,让空气里的各种“悬浮颗粒物”进一步莫名剧增。比如,市场上早有不少PM2.5口罩出售,但据科学家分析,绝大多数,纵然说得天花乱坠,都对PM2.5没啥大用,闹不好倒会让自己呼吸不畅。

  那么,拿什么拯救我们的肺?除了敦促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的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监督那些高污染企业、行使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外,比起戴口罩或是传递“染黑肺”之类恐慌无力的信息来,更有作用的,恐怕还是每个人自觉少开几趟车、多使用一点公共交通;在室内,不论是在众人中间还是与家人相聚,少吸几支烟。

  驱霾治污,注定是长期项目。抱怨与恐慌无济于事,须得心底沉稳、头脑清明、同心戮力,最终,要靠我们自己的头脑与实干,才能成功。

  反思

  等待复旦方面进一步澄清“黑肺新闻”

  文/沈彬

  无疑,在此次事件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伟民教授并非躺着中枪,而是利益攸关方。企业资助学校对自家的产品做研究,学校的研究成果成为企业营销推广的一部分,这其中存在一定的科学伦理冲突。

  企业资助是否影响研究的独立性?企业以报纸广告的方式公布“研究成果”,有无误导公众之嫌?退一步说,复旦方面是否应该主动披露,这一研究是受药企资助的?或者在药企打着复旦大学“研究成果”叫卖自家产品时,复旦方面是否应主动说明?如果这次药企不是炒作过头,生生把“往肺里灌脏水”的实验,弄成“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说辞,引发了巨大的社会焦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否还继续半推半就,听凭自家的牌子被用于商业炒作呢?复旦方面昨天已向媒体做了进一步解释,但其与企业合作的细节仍有待澄清。

  事实上,近年来,由一些医药公司赞助或参与的学术研讨会大行其道,各类主体背景含糊的临床指南、研究成果不断在此类会议上发布,这严重模糊了商业营销与科学研究的边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就曾提出建议,接受独家商业赞助的专家意见、建议等,应以个人名义署名,并在发表、宣讲及解读时明确说明该项目的资助来源。

  更令人不安的是,烟草企业常会利用“学术研究成果”美化烟草的功能。如某科学院曾参与某烟草公司的低焦油、中草药卷烟研发项目,其研究结果被该烟草公司利用作为证明“低焦油、中草药卷烟低危害”的证据。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杨功焕指出,该科学院实际上是与“烟草院士”谢剑平合作,在很多时候拿了烟草公司赞助。

  让商业的归商业,科研的归科研。大学等科研机构接受企业赞助,就可能影响科研的独立性,至少应主动向公众披露其间的利益关系,绝不能默许企业利用科学的名义搞“恐怖营销”。这是一个基本的科学伦理。

  [微言大义]

  @梦想着的橄榄树:是谁在吹牛?再不好的病人也不会6天就变成黑肺。是不是哪位黑良心医生用黑碳染的?

  @歪嘴和尚会念经:要讲科学,不夸张。最重要是不起哄,以解决问题的态度,理性地分析问题。

  @开心乐园帅帅:不管怎样,澄清了又如何?就能让人们在污染中心安理得??

  华声在线综合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