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态控制线管理应纳入绩效考核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1日 10: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须加快制度建设,而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也上升为国策。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早在2005年就率先启动了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将全市总用地的50%划入了生态控制线范围。上月,广东省政府也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铺开这项工作。不仅如此,广东还计划与住建部开展合作,以探索集约高效、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一系列制度建设正在展开。

    建设生态文明,广东率先垂范。广东的实践不仅是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落实,也是新型城镇化浪潮中,对其他地区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为此,南方日报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推出“生态红线 低碳城市——广东探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目前广东全省范围内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工作已进入实操阶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划定生态“红线”和生态控制线?需要建立哪些体制机制与之相配套?先行先试的深圳有哪些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和借鉴?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专访了省住建厅副厅长蔡瀛。

    推动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

    南方日报:广东率先启动划定“生态控制线”工作,应该如何理解这项工作?它有什么作用?

    蔡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末,全省常住总人口达到1.06亿,城镇化率达到67.4%,居全国前列;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率达83.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式城市建设模式使得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变得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逐步显现并日益尖锐。

    广东率先启动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不仅是应对上述矛盾、挑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可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自然风貌,维系生态完整性、连续性和物种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并通过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优化土地利用功能结构,推动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促进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结合生态控制线内土地的合理利用,推进自然公园体系、湿地、生态廊道、城市绿地、滨水空间等绿色网络建设,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并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红线”不是约束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生态“红线”就像耕地“红线”一样,它的划定必然会对开发建设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生态控制线划定以后,又该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蔡瀛:城乡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的城镇化,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依靠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

    生态控制线对城乡发展的约束是对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行为的约束,而不是对其经济发展的约束。事实上,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实践表明,生态控制线在倒逼城市发展转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深圳,生态控制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线内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使土地供应从新增开发向存量优化转变。2006年以来,深圳保持年均10%以上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而同时期城市全年的阴霾天数由231天降至77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南方日报:如何有效地管理生态控制线和进行监督?

    蔡瀛:划定生态控制线后,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工作。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