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我国仅4%建筑采用先进节能措施 节能改造市场大(2)

2013年11月22日 10:4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方兴未艾的技术发展背后是中国城市建筑节能的紧迫。“数据显示,楼宇消耗着约全球40%的能源并占据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1%” 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说道。该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有13亿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的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成为了节能改造的重点。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建筑建设的速度都超越世界上很多国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2013年以来,我国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滞后。国家发改委在8月的通知中提出,要实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的目标,后三年年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需降低3.84%,比前两年平均降幅提高1.03个百分点。不过,现今我国建筑节能的推进程度却远远落后于严峻的减排形势。

    肖松博士调查发现,我国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仅有4%的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能源效率改进措施。

    建筑业合同能源管理不足1/4

    在广交会展馆的节能改造中,引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也被认为是一大创新。作为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合同能源管理被中国政府视为减排利器。2010年,中国政府专门推出了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政策,以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过,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却并不广泛。

    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表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投资额大概四分之三都是工业上的,国外大部分是在建筑节能上,且大部分是在政府大楼、学校建筑和医院建筑上。

    “优势明显,但后劲不足。”这是中国合同能源网分析师杨雄雄对当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领域应用的评价。在他看来,缺少后劲的原因,一是虽然建筑节能的产业规模巨大,但单个项目的合同额却往往比不上工业节能项目。而且投资回报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有些项目投资回报期甚至在10年以上。

    此外,从技术来看,对于大部分节能公司来说,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难度大。“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包括建筑外围结构、机电设备系统、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等多个环节,目前多数节能公司只能提供单一产品或一到两项技术。”

    西门子东北亚区楼宇科技集团总经理邵康文表示,相比欧美,建筑节能的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起步稍晚。如何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提高。

    “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一些地方的气候有夏天很热、冬天很冷的特点,即使把欧美的成熟技术引进来,也要进行针对性地调整。”邵康文说。

    ■观察

    公共建筑

    节能改造市场很大

    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公共建筑节能》提案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建单体规模大于两万平方米、且采用中央空调的政府办公建筑、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公共建筑总量约4—5亿平方米。据测算,公共建筑因为使用强度大,且运作方缺乏节能技术与经验,公共建筑节能潜力普遍在30%以上,有些大型公共建筑甚至可达50%以上。

    目前,一些外国知名的节能方案提供商,已经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多个城市的公共建筑提供了建筑节能改造的示范,公共建筑可望成为合同能源管理破冰建筑节能市场的关键。

    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首席能源专家罗伯特·泰勒指出,在欧美合同能源管理更多应用在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的项目上,比如学校、医院、政府大楼。“这些项目也比较长期,一般都是6到10年左右。因为背后有政府支持,因此不用太担心业主的还款能力。”

    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议案,要求政府与节能企业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能源费用为79亿美元,并开始执行“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

    杨雄雄等专家表示,通过政府机构以及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公共建筑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并由此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在能耗企业中的运用,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从企业的角度,则可以适当提高合同能源管理补贴标准,特别是对效果明显的项目给予额外补贴。”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叶晓萍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