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涨价"成资源价改最大难题 专家:初期涨价难免(3)

2013年11月26日 07:3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他用“减”、“建”、“保”三个字概括,“减”就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坚决交给市场;暂时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建立健全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就是,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保”就是,按照“保基本、促公平”原则,完善居民生活阶梯价格制度。

  价格改革意味着“涨价”?

  由于市场不开放,能源领域存在各种形式的垄断,因此一些普通人担忧,价格改革的结果往往是“涨价”。

  在能源价格改革渐进开展的同时,普通消费者的反对声不时出现。

  从经济的角度看,价格改革意味着市场配置资源,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但是在一些普通人看来,价格改革的结果往往是“涨价”。

  三中全会关于价格改革的内容出来后,有人担心,水、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价格放开,是否意味着要涨价。

  现实中,涨价现象确实在发生。今年年初,在水价、气价改革启动的同时,价格调整的听证会也在全国各地举行。去年2月,长沙居民用水价格从每吨1.88元上调至2.58元;去年2月,广州听证会讨论的两套水价听证方案,居民用水价格每吨分别比原标准高出0.7元和0.6元……在改革声中,一些“听证会”似乎成了“涨价告知会”。

  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现在在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过程中,确实都是一种涨价的现象。他说,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过去我们资源环境价格压得比较低,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供求的状况和资源稀缺的程度,特别是没有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和生态补偿的价值。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涨价,涨价只是在部分领域、部分环节才存在,是否应该涨价、涨多少、如何涨、何时涨等问题在价格机制完善后会自动给出答案。从整个市场来看,涨跌互现才是正常现象,电信行业、交通行业会出现不小的价格下调,油气产业则受制于资源储量较小、交叉补贴严重,产业链理顺后终端销售价格会略有攀升。

  多位北京市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涨价有很多理由,但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如果改革意味着涨价,依然无法接受。如今,老百姓对价格的敏感,成为价格改革面临的最大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华生对新京报记者说,群众的反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很多国家都遇到过因为价格的变动引起全民抗议、示威、骚乱的情况。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还有缺陷,涨价对一些人而言确实有压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价格问题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各种因素,并不简单。要解决老百姓的反对意见,政府目前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换一种方式实现补贴。“比如价格放开后,面对价格上涨,有的人可能在经济能力上无法承受,这时,政府手里的钱可以直接补贴给那些需要的消费者,而不再是补贴给企业。但这种方法的‘找人’过程也比较困难,牵涉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林伯强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表示,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或行业,国际通用做法都是由政府定价或主导价格。如为了社会公平性,政府会有选择地在消费端对大众实行价格补贴,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要先解决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同时对这些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然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放开市场价格的问题。价格改革不是孤立的,必须跟市场化改革同步实施,两个改革必须同步进行。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