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共自行车变"私家车" 南昌每年平均丢失约500辆

2013年12月02日 14:54 来源:大江网 参与互动(0)

  28日14时30分,南昌市公共自行车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巡查时,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怡园路洪城时代广场周边,发现一辆公共自行车停放在商场门口,此外还有两辆公共自行车被故意停放在商场旁一个有木箱遮挡的角落。无一例外,这三辆公共自行车都是被市民骑回家,故意不予归还的,且都被人加了另外一把锁。正当工作人员来到角落查看停放在此处的两辆公共自行车时,一名女子将停放在商场门口的公共自行车骑走瞬间消失了。

工作人员将找回的公共自行车送回

  讲述

  一下午找回3辆

  28日,记者赶到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怡园路洪城时代广场附近时,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守候在两辆公共自行车,等待拖车到来。当记者询问如何发现这两辆自行车是市民故意不归还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车型及车轮上张贴的广告,他们可以判断这两辆车均为2011年投入使用的,与目前车型和张贴的广告均不一样。所以工作人员推断,两辆车遗失的时间至少在1年半。记者看到在这两辆公共自行车上,都挂有使用者配的车锁,这表明违规者在长期使用这两辆自行车。

  指挥中心徐主任告诉记者,在记者未赶到现场前,有一名女子曾将其中一辆自行车的链锁打开,想要骑走,却被工作人员阻拦下来。此后,工作人员又从南昌市洪城时代广场小区内找到一辆丢失的公共自行车。

  据徐主任介绍,指挥中心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不定期进入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地区查找丢失的自行车。

  调查

  今年已找回400辆

  记者了解到,寻找丢失的公共自行车,已是南昌市公共自行车指挥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巡查中一旦发现丢失自行车,他们便将其运回指挥中心,待对车况检查完毕后,更换新锁并再次投入使用。今年以来,工作人员已经陆续找回了400辆丢失的公共自行车。

  “自2009年8月以来,南昌市共计投入了11000余辆自行车。目前已有2000余辆公共自行车丢失,平均每年丢失约500辆。公司每年投入1000~1500辆新的公共自行车,每年丢失的车辆占新投入车辆的33%~50%。”南昌市鑫飞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说。

  面对这种情况,指挥中心徐主任无奈地说,自行车丢失后,工作人员都会查询该自行车的最后一次借用记录,并且联系该市民,但不少人要么不接电话,要么说卡丢了,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就是不承认自己将公共自行车骑回家不还。

  刘鹏告诉记者:“面对一些不诚信的市民,公司也很无奈。当初办理借车卡时,市民只需缴纳50元押金,一张个人照片及身份证复印件,此外还需要与公司签订一份诚信协议,可总是有些市民不诚信不自觉。相对一辆公共自行车价值500元来说,一些市民将自行车骑回家变成‘私有财产’,所付出的仅仅是50元押金,以及被借车系统拉入黑名单不能继续借车而已。”

  声音

  建立个人诚信体系是趋势

  那么如何对这些不诚信的市民加大约束力,让其“守规矩、讲诚信”?刘鹏表示,公共自行车本来就是一个公益的事业,曾经考虑过增加押金数额,不过最终放弃。至于加大处罚力度也不现实,因为骑走公共自行车不归还的市民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在市民个人诚信体系方面,他们是有考虑,比如建立城市市民个人信用体系,涵盖每一个市民所有范畴内的个人信用,但这个体系不是一个公司能建立的。

  那么是否可以在南昌市建立一个市民个人诚信体系呢?29日,南昌市交通局综合运输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关于建立市民个人诚信体系,这肯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过就目前来看建立市民个人诚信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只是交通局一个部门牵头是不可能完成的。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系尹利民教授表示,在美国公民的信息已经呈一卡通的形式,个人行为都将收归到社会诚信档案,有不诚信行为同样记录在案,将会影响公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与守信者的差别对待。而在我国,个人信息还是呈碎片化形式,这就导致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力差。尹教授称,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公民信用体系,将市民的诚信记录纳入到个人诚信档案。提高对市民个人诚信行为的约束力。

  市民熊女士说:“对于不诚信的人,我认为应该重罚。”而市民杨先生却认为,诚信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牵头引导好社会风气。

  ■-信息日报记者胡永继、罗捷文/图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