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汾河面临断流、污染双重危险 河水“浇死”庄稼(2)

2013年12月05日 09:21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研究显示,每挖一吨煤,要耗费2.48吨水。

  太原师院副教授孟万忠:煤矿开采以后,把承压水打漏了。天上来的水少了,地上又漏,所以中间这一层水很难保留。

  沿汾河最大的支流文峪河,从上游往下,可见采矿、排污。在山西孝义,文峪河与汾河的交汇口,只留下很细的一流,而且发出恶臭。

  孝义市北桥头村村民:我小时候,大水这里边。

  记者:小时候这个河道什么样?

  孝义市北桥头村村民:小时候我们经常在这里玩水游泳,水一年比一年少。

  记者:河水浇的地怎么了?

  孝义市北桥头村村民:庄稼死了。

  记者沿汾河上游而下,水量渐小,时断时续,相当河段,河床裸露,几近干涸。

  牛俊杰:从流域生态需水量来讲,工农业用水、河流自净、蒸发、人们生活用水、入渗,但是从现在来讲,汾河基本上不能满足它本身,最基本的河流功能就不能维持了,所以不能称之为河流。

  王杰瑜:我也是喝着汾河水、听着汾河的故事长大。我小时候的汾河,跟我现在看到的汾河是:面貌全非。

  据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汉武帝曾乘坐船溯汾河而行;从宋至清,山西粮食经汾河入黄河、海河,史书称“万筏下汾河”;上世纪60年代,碧波粼粼的汾河,木排和小船穿梭其间,渔歌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王杰瑜:文明因河而起,文明也随着河流的消失没了,文明就失落了。现在汾河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河水径流量减少。除了导致许多文化现象没了。小孩子下河游泳、捉泥鳅,这种文化现象也没了。

  在山西宁武县东寨镇芦芽山管涔山脚,有一处泉水叫雷鸣寺泉,泉水从地缝中缓缓流出,这里是汾河正源。守泉人周宝荣对记者说:这里再也听不到雷鸣般的水响。

  周宝荣:过去古代这个水响跟打雷似的,轰隆轰隆响。

  近年来,当地关闭煤矿、封山育林,汾河源的水量正缓缓回升,出水量已达到每秒0.2立方米。人心就像汾河水,看那滚滚长流日夜向前无牵挂。但面对汾水的今天,当地人却怎么也无法释然。

  村民:所谓母亲河,就是母亲哺育着儿女的成长,给予下一代人生命,本地人对汾河有很深厚的感情。

  记者:你觉得遗憾吗?

  村民:遗憾!

  记者:还想着恢复成一条什么样的河流?

  村民:清澈的河流,领导管理了,不断流,就好了…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