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济南雾霾一夜间“烟消云散” 再现良好天气

2013年12月10日 16:32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昨日傍晚的夕阳,让人惊喜不已 记者刘畅摄

    8日,济南的天空还是灰扑扑的,昨儿突然就湛蓝无比了。厚厚的霾怎么一夜间就“烟消云散”了?咱还真得和专家们好好拉拉,看看这霾到底是如何离开济南的,而被送走的霾又去了哪里?记者王晓迪

  霾可随气流上升或下沉

  到了冬季,大家谈论最多的莫过于霾,当一个城市遭遇“霾伏”就好比上空罩了一个大锅盖,非常牢靠。最让人头疼的是霾很难通过自我调节消散掉。

  “冬季多逆温层,当逆温层被破坏时,污染物可随气流消散。而污染物一般会有三个去向:水平方向、垂直向上和垂直向下。”省气象台预报员姜鹏说。拿济南举例,在夏季时由于济南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因此气流处在上升运动中,污染物或随气流垂直上升,受其影响,这些颗粒物就会向更高处移动。冬季时,受冷高压影响,颗粒物会随气流垂直下沉。垂直向下方向的迁移,就是落到大地上。由于霾中的颗粒物重量轻,悬浮在空中,很难自己落在地上,它们需要借助雨、雪等降水的外力。当然降水量要达到一定的级别,中雨或大雨可构成“净化”作用。其实,这个雨雪就是给雾霾提供一个“水化”的机会,颗粒物会沉降到土壤和江河湖泊里,进入地球的水循环系统中。

  颗粒物只能被风吹散 不能“集体搬家”

  散霾,还有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大风吹,这时颗粒物会随风飘走,缓解当地的霾天气。这种方式也叫颗粒物的水平输送。这次济南的天儿蓝了,与水平输送有很大的关系。大风一吹,污染物移出本市,但不代表污染物可以“集体搬家”。省气象台预报员姜鹏表示,今天济南的空气质量为良好,这不代表空气中没有悬浮的颗粒物,只是说颗粒物浓度小。因此大风只能将颗粒物吹散,不能整个儿将他们吹跑。

  这种靠大风吹的水平输送,很有可能导致颗粒物飘移到另一区域,结果会导致另一地区的霾现象。还有一种可能是被风吹散后的颗粒物逐渐四散,扩散到更广阔的天空里,颗粒物浓度逐渐变小。这样也可缓解当地的霾天气。

  颗粒物被送走后 很有可能“故地重游”

  也许大家和记者一样想知道,霾天气不定时在济南“循环上映”,之前被吹跑的颗粒物,还有可能回来吗?对此,姜鹏解释:“还真有这种可能,只不过被带走的那些颗粒物不知道还能回来多少,但是在大气环流的引导下,的确有‘故地重游’的可能性。”

  由于上空的空气都是相通的、流动的,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就是说,空气是流动的,本地的颗粒物在流向别处的同时,异地的大量颗粒物、悬浮物,也很可能通过水平方向输送飘来本市。这也能解释,为啥这一轮大范围的雾霾天中平时空气质量都是优良的威海也陷入“重污染区”了。也就是说,如果出现污染物大量“搬迁”的情形,污染较轻的城市,也一样会出现霾天气。

  室外植物可吸附空气中的PM2.5

  总而言之,颗粒物也就是霾被送走后,可能随气流到更广阔的地方,也有可能随雨雪下沉到土壤或江河湖海中。当然还有就是随气流飘到了海上,如:山东冷空气受西北路、北路和西路气流影响,同样受西北路影响的上游地市主要为内蒙古、京津冀地区,受北路影响的下游到了长江流域。当吹西北风时,颗粒物通过京津冀经过山东后再往东走就到了东海和黄海上。

  颗粒物最终还会有一个去处,就是被健康生长的植物吸附,如树叶表面大多长有茸毛或油脂、黏液等分泌物,大气中悬浮的粉尘、微小颗粒可以被叶片表面的茸毛、分泌物吸附住,对其具有很强的阻挡、吸附、滞留和过滤的作用。

  解疑答惑

  到底啥是霾?又是咋形成的?

  霾,也称灰霾,气象学上的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霾一般呈乳白色,它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黑暗物体微带蓝色。霾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颗粒形态大小不一,它能使大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弱,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

  霾形成的内在原因是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外在原因包括近地面有逆温层,低空水平、垂直扩散能力减弱,强日照和适中的相对湿度等。一般情况下,霾主要出现在高PM2.5和高湿条件下,即使PM2.5没有超标,随着相对湿度升高,霾也会趋于严重。霾影响期间,夜晚的浓度通常高于白天的浓度。霾预警分为三级,以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分别对应预报等级用语的中度霾、重度霾和严重霾。通讯员姜鹏记者王晓迪

  相关新闻

  多种凤尾兰、大叶黄杨可降低空气污染

  据了解,为治理PM2.5,北京曾启动了25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北京推荐治理PM2.5的植物以杨树、国槐、梧桐等乡土阔叶树为主。除此之外,天津大学遗传工程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曾提到,绿色植物和江河湖泊等水域是PM2.5 等细颗粒物的克星。

  研究人员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园林绿化植物的大量筛选,发现雾霾严重的冬季冬绿植物凤尾兰吸附细颗粒物质能力最强,但从叶片数目观察,大叶黄杨的叶片数明显占有优势。通过对适合于京津冀地区种植的乔灌木植物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大叶片的玉米、月季,以及冬绿植物凤尾兰、大叶黄杨、女贞、龙柏等,这类植物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 记者王晓迪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