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地铁调价多方案待选 精准调价才能保护刚需

2013年12月18日 19:3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18日表示,正在对地铁票价调整进行前期调研,包括高峰时段调价等多种方案待选。2013年,北京市对公共交通财政补贴将超过180亿元,甚至超过了医疗卫生补贴。为了避免公共交通补贴过度挤占民生支出、保护超过六成的出行刚性需求,北京仍需通过精准调价、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政府和市民各自承担的价格压力保持在合理比例。

  地铁低票价政策将终结

  北京地铁全路网2元的单一票价,不仅低于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更是低于14年前北京地铁票价。1999年12月,北京地铁票价曾一度调整为3元,但在2007年末,北京地铁票价降至2元。

  对此,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伯夷18日表示,正在根据北京市下发的《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文件,对地铁调价进行前期调研。

  6年来,北京地铁的低票价虽然为百姓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行人群对地铁的“偏好”,造成地铁运量和拥挤程度大幅上升。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的统计,目前北京工作日日客流达到1000万人次,最大单日客流量为1105万人,居全国之首。

  尽管北京市每年都有大量新线路开通,但地铁每年30%左右的运量增长幅度依然难以满足需求。据了解,在北京地铁最为拥挤的昌平线,满载率最高峰时曾达到144%,这意味着一平方米内站着八九位乘客。与之相对比,北京公交车日客运能力为1700万人次,而实际每天只有1300万人次客运量,运量不增反减,不少乘客无论去哪里都将地铁作为第一选择,让北京地铁“喘不过气”。

  而在这背后,地铁连年来的财政补贴规模也大幅增加,“实际上每新修好一条线,都要靠财政去增加补贴。”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2年北京市级财政支出为2849.9亿元,78%用于民生领域。其中,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总额在2011年为156.9亿元,2012年为175亿元,2013年预计达180亿元以上,占到民生支出总额的7.9%,超过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补贴。在这种压力下,如何避免公共交通补贴过度挤占民生支出,成为北京市政府和市民面临的重要问题。

  正对多种方案进行调研

  未来地铁将如何调价牵动人心。对此,马伯夷介绍,目前正在对包括“高峰时段调价”“普遍调价”“按里程分段计价”“按乘坐线路数量调价”“有涨有降”等方案进行前期调研。

  据北京市交通部门对地铁乘客的抽样调查,高峰期间,通勤出行乘客的比例达到61.7%,公务出行比例为11.8%,生活类出行比例为26.5%。对此,记者在13号线、八通线等拥挤严重的线路观察,部分担负从外部居住区向城市核心区运送旅客的线路,通勤乘客比例超过六成。对此,运输局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可能将考虑对通勤乘客进行票价优惠,将合理保护出行刚需。

  除此之外,另一项调查显示,在乘坐地铁的乘客中,乘坐6公里以下的占到15%左右。这部分人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公交等地面交通,避免挤地铁,也是交通部门希望通过乘坐距离调整价格的一个思路。

  马伯夷表示,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借鉴国内外的各种经验进行前期调查研究。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未来北京只有通过精准定位后的价格调整,才能达到缓挤、调节客流、保护出行刚需的综合效果。

  多管齐下给地铁“缓挤”

  除了精准定位下的调价,是否还可以通过预先规划、车厢设置、间隔时间等措施多管齐下给北京地铁“缓挤”?

  有专家认为,北京地铁多条线路开通不久就已经达到设计最高客流,表明在规划和设计上没能考虑到北京城市和人口发展会这么快。为此,新线路的开通必须综合考虑地面交通、附近居民区、乘客结构的因素预先规划,防止出现“出城睡觉、进城上班”的窘境。

  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就表示,国内许多城市都存在政府只卖住宅,忽视配套设施,造成人们在新建小区睡觉,到老城享受商业配套设置。他认为,北市民京上班基本都集中在四环内,四环外没什么就业,也没更多服务设施。

  也有专家提出应该加大地铁车厢容量以增加运力。对此,运输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北京地铁既有线路目前已经没有车厢调整空间,但新线路大部分采用了最大的A型车厢,将大大增加运力。

  除此之外,有乘客提出能否进一步缩短列车间隔。对此,一位北京地铁公司设备部的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在北京地铁所有线路中,已经有7条线路的实际运营间隔小于3分钟,其中1号线全天开行列数超过700列,这在全世界都属于领先水平。(记者 杨毅沉)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