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治理雾霾,各国有什么妙招?

2014年01月06日 09:52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几周前,我国中东部经历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其中江浙沪多地PM2.5濒临“爆表”,部分地区遭遇重度雾霾。短暂的好天气后,浙江、上海等地的雾霾又卷土重来。截至今日早上7时,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十城”中,浙江占4席。

  雾霾的到来,让人体会到了无可奈何的滋味——面对由PM2.5带来的重度污染,除了祈祷“风吹霾散”,人们似乎一时难以找到更好的应对措施。

  “有风总是好的。”近日,浙江大学城市规划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伟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及这句话。这位在风道驱霾方面做过探索的学者认为,霾无疑要靠风疏导,但城市“小气候”已经改变了的情况下,坐等风来并非长久之计。

  城市不该没有风

  王伟武在纸上画下一幅简略的杭州风向图。在这幅图里,杭州的西面是山区,东面是海洋。

  杭州属于东南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风向原本基本是春夏吹东南风,秋冬吹西北风。但现在,杭州只有台风季和雨季吹的是东南风,其他大部分时间吹的都是西北风。“杭州的季风特征发生了改变,东部的萧山、绍兴、宁波建了大量的工业区,把原本从海洋吹过来的风‘挡’住了。”王伟武说。

  “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杭州季风特征日益不明显,对杭州生态改善功能也逐渐不明显。”王伟武说,人们或许想不到,几十年的大兴土木,改变的不只有城市的面貌,还有同样维系着城市命脉的“小气候”。“在城市小的时候,季风作用大于人为作用,现在完全相反了。”

  这样一来,杭州没有了风。“不光是冬天的雾霾,夏天的热岛效应也都是无风所致。”2013年夏天,杭州的温度一度飙升至40℃以上,省内多地的温度创下历史新高,加上2013年越发严重的雾霾,这种现象被网友戏称为“夏天供热,冬天供霾”。

  提起“风道”,不少人将此误解为造出一条风道把霾和热气吹散。“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城市季风特点预留出风道。”王伟武说,如果城市建设能够顺应城市风向而建,那么空气就应该是流动的,风也会“不请自来”,霾和热气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直停留,久久不散。

  王伟武一再强调,风道及城市气候问题应该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个阶段考虑。

  现代都市“逆自然”

  现实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逆自然生长”。

  杭州的地形是“三面环山一面城”,南面、西面、北面有山,东面是平原,钱塘江沿老城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去。随着沿江高楼大量建设,江风更难长驱直入,市中心的空气污染物吹不出去,容易导致霾长时间停留。

  “在中国,城市的道路网络结构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方格网状。”王伟武说,这受到土地制约和历史习惯的影响,城市建设只考虑格局,而忽略了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关键建设指标的生态合理性,城市建设并没有顺应城市的主导风向,天然的风道也就没有了。

  以杭州的延安路为例,“按理改造后的延安路,宽度条件可以形成城市风的通道。”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路两旁高楼密布,道路的材料不透水、不散热,使这里在夏天变得异常炎热,只会形成垂直的气流,而很难形成与地面平行的气流。

  驱霾不能只等风

  近一年,风道驱霾被媒体报道得越来越多,外界对它的成效褒贬不一。王伟武则显得比较理性——城市需要有风,但驱霾却不能只靠风吹。

  “比如杭州的气候特征决定了风道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不是驱霾。”王伟武告诉记者,杭州冬季气温较低,加上是雾霾多发季节,城市和郊区的温差相对较小,也难以形成风道,因此,从理论上讲,杭州风道驱霾的效果不会很理想,但是在城市规划中有意识地预留风道,多建设绿地,同样能够改善杭州小气候的质量。

  日前,杭州重雾霾应急预案已大体完成。王伟武认为,比应急预案更重要的,是意识到雾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甚至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紧密相连。

  而当冷空气再次来袭,“驱”走雾霾,蓝天重现,也不要忘记重霾锁城的景象。

  追问一下

  空气污染需要全球治理。治理雾霾,各国有什么妙招?

  英国人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

  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

  上世纪80年代,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黏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黏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美国公民可以对PM2.5的标准监控程序进行监督,根据公布的全年监测统计和日常监测数据,参与所在州的环保机构举行的公共听证会。

  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德国会对某类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目前,德国正大力鼓励机动车安装尾气清洁装置,安装过滤器的车主可获得国家补贴。

  法国在2012年4月公布的空气颗粒物污染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保护公众健康的建议,尤其是针对肺病和心脏病患者、幼龄儿童与老年人等敏感人群。

  城市绿化是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2003年,东京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该市。东京所有出租车使用的都是天然气。

  意大利米兰市对污染最严重的汽车征税,工作日7时至19时,污染严重的汽车必须缴纳2至10欧元税才能进入市区。罗马实行“绿色周日”活动,只有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才能上街行驶。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