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问诊阶梯水价实行三难 会否又成“借梯涨价”?

2014年01月06日 13:20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问诊“阶梯水价”实行的现实三难

  阶梯水价有了“全国时间表”——1月3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文,要求2015年底前,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原则上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在现实中还面临用水观念陈旧、技术瓶颈制约以及“借梯涨价”疑云等三个难题。

  用水观念陈旧,阶梯水价节水效果并不乐观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水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实行阶梯水价是一种必然趋势。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城市供水作为一种基于水资源的公共服务,如果价格太低,人们就不懂得珍惜和节约。“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已经十分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却十分严重。”

  记者在中部某省会城市调查发现,当地很多居民节水意识较为淡薄,没有间断用水的习惯,在洗碗、洗澡的时候水龙头也一直开着,水哗啦啦白流现象随处可见;同时,居民家中循环用水、节水型生活设施的普及率也非常低,水资源浪费问题十分严重。

  当地一位市民说:“我们也知道要节约用水,但在现实中却很少刻意去这么做,一个可能是还没有真正体验过缺水的生活,另一个就是觉得不方便,而且多用点也花不了多少钱。”

  江西省南昌市是目前全国众多推进梯度水价的城市之一,然而,实行前后对比,居民的用水状况并没有发生显著的乐观变化,南昌依旧面临用水紧张的难题。业内人士指出,阶梯水价在短时间内很难切实冲击市民陈旧的用水观念,并不“狠”的价格杠杆只能缓步促进全面节水意识的提高。

  技术瓶颈凸显,“一户一表”推进缓慢

  其实,阶梯水价并非新鲜事物。记者调查发现,从1998年开始,我国就明确提出推进阶梯水价,而且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也纷纷表示将推行阶梯水价,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宁波、广州等为数不多的城市真正实施了。究其原因,则在于阶梯水价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傅涛说,居民阶梯水价实现的前提是一家一个计价水表,也就是说每户都要有一个抄字收费的表,行业里将其称为“抄表到户”,“抄表到户了,才能实现阶梯水价,不然就不能知道每家用多少水。但我国现在基本上还没有真正实现100%抄表到户的城市。”

  南昌市节水办副主任卓鸿飞也坦言,目前,各地推行阶梯水价最大的障碍就是用水“一户一表”改造还没有全部到位,有些没有改造过的水表,显示的是一个单元十几户居民共同用水的总数量,要是把“大水表”也按阶梯水价来收,每家每户的水费都要因此上涨。

  “如果全面推行阶梯水价,就必须进行‘一户一表’改造,但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让供水公司承担比较困难,而广大居民肯定不愿意承担这额外的费用。”卓鸿飞说。

  同时,实行阶梯水价也存在计量方面的障碍。业内人士介绍,在现有情况下,自来水公司可能是两三个月才抄一次表,但如果实行阶梯水价,就需要更加严格和准确的抄表和收费。

  “现在大部分新建的小区,使用的都是预先缴费的IC卡水表,也就是说居民一次可以买一定量的水,这些水用多久可以自己掌握,价格是同一个价格。使用这种水表的小区难以使用阶梯水价的计量方式,除非再花更多的钱,把各家的水表改成智能水表。”傅涛说。

  “借梯涨价”存疑,节水不能仅靠涨价

  业内人士认为,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强化市民的节水意识。南昌市物价局副局长衷建红说:“目前南昌市居民每月户均用水量约15吨至20吨,用水浪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对市民正常生活合理用水以外部分提高价格,相信能够起到约束浪费水资源行为的作用。”

  但专家和业内人士同时也指出,“阶梯水价”固然是水价改革的有效手段,但绝不能变成“借梯涨价”,必须科学透明地制定阶梯调价方案。此外,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以节约资源作为提价的理由,而且“拧紧”龙头,促进居民节约用水,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涨价上。

  “水价上调并不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单单一个涨价并不能彻底解决节水难题。”江西省南昌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唐明认为,节约水资源不能够一味依靠价格上涨来实现,而是需要社会、企业和市民一起努力,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节水工程,提高节水能力;通过加强宣传和管理,提升市民节水意识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来实现。

  傅涛表示,通过实行阶梯水价,居民可能会支付更多的水费,但这绝不能成为供水公司的“福利”。涨价部门的获利分配需依据供水公司的成本和服务水平确定,并接受政府监管,其中更多的应作为水资源公共基金,由政府应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网的更新以及弱势群体的补贴等方面。 据新华社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