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美韩多晶硅双反终裁 去产能进程仍将继续

2014年01月21日 15: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1月2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对产自美国、韩国的多晶硅实行反倾销、反补贴终裁,涉及金额近26亿美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有助于缓解我国多晶硅产业的生存危机,但并不意味着多晶硅企业复工潮来临,去产能进程不断深化,未来行业集中度会提高。

  终裁促进公平竞争

  晶硅电池占据着光伏电池85%以上的份额,而多晶硅作为基本原料,被称为光伏行业的“粮食产业”。近年来,我国多晶硅行业突破海外技术封锁,奠定了光伏产业的根基,但旋即遭到美国、韩国、欧盟等低价倾销的冲击。

  2012年7月,商务部宣布在多晶硅领域对美国、韩国进行双反立案,并于去年7月公告了初裁结果。

  终裁显示,对产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的临时反倾销措施。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反倾销税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反倾销税幅度为2.4%至48.7%。在反补贴方面,韩国并不在反补贴的惩罚范畴之列,而美国Hemlock等三家企业被征收2.1%的反补贴税。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赵家生会长认为,光伏产业事关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美国、欧盟、日本竞相角逐。近两年来,有关光伏产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此次多晶硅终裁释放出国家维护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

  保利协鑫是我国最大的多晶硅供应商。该公司执行总裁舒桦介绍,201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韩国出口到我国的多晶硅现货不断降价,低于20美元∕公斤的行业正常成本。“商务部此次终裁将促进多晶硅领域的公平竞争,为我国多晶硅行业走出困境营造有利条件。”

  双反漏洞有待消除

  赵家生介绍,2013年7月商务部对美、韩两国多晶实行双反初裁之后,我国已对产自这两个国家的进口多晶硅征收保证金。然而,因为我国政策体系不完备,加工贸易与转口贸易成为美、韩两国多晶硅企业规避双反的两大漏洞。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加工贸易成为美、韩甚至欧盟多晶硅出口到我国的主要方式。以去年10月为例,以加工贸易进入我国的海外多晶硅占比高达近76%,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高达90.6%,自韩国和德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占比也达60%以上,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此外,去年10月份从台湾进口的多晶硅达到623吨的高位,占总进口量的11.7%,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7.6%。台湾并没有多晶硅生产企业,可见从台湾的转口贸易已经成为海外多晶硅规避双反的又一途径。

  赵家生介绍,2013年1-11月,海外多晶硅累计向我国出口达到7.2万吨,其中美、韩两国多晶硅的单价始终低于20美元。

  海外多晶硅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冲击。从去年7月初裁之后,国内市场多晶硅现货价格虽然一度小幅回升,但很快就出现回落。

  舒桦介绍,国内多晶硅企业已经向商务部申请将多晶硅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希望以此取得贸易救济措施效果。

  去产能进入“下半场”

  无论是对美、韩两国多晶硅双反终裁,还是接下来可能堵住的双反漏洞,都将有助于国内市场价格回升。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多晶硅行业深度洗牌进程不会因此反复,去产能进程仍将继续。

  赵家生介绍,2013年,我国多晶硅总需求量为16.1万吨,其中进口7.9万吨。“表面看,‘双反’挡住部分海外多晶硅进入国内市场之后,可以腾出大量空间给国内企业,但现实却是在2012年至2013年的行业性亏损期内,保利协鑫、大全新能源、特变电工三巨头的产能快速扩张,成本控制能力得到强化。

  “三巨头的综合能力与其他企业已拉开显著差距。”赵家生说,“在光伏产业总体微利的状况下,不仅产业链下游难以接受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三巨头也不乐于价格虚高以致众多停产的企业再度复工。”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走向大规模应用,是一致共识。”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朱共山介绍,“多晶硅行业正处在以硅烷流化床法替代改良西门子法的前夜,中国企业已经实现硅烷流化床法制取多晶硅的突破,正致力于万吨级项目量产。这一革命性的新技术,产品品质更高,成本低于10美元∕公斤,下降40%以上。”

  “我国多晶硅产业存在总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的困境,一方面国内多晶硅产能已经达到19万吨/年,另一方面成本低于20美元∕公斤的多晶硅产能不到10万吨。”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鲁瑾认为,“双反不是万能药,只有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具备国际竞争力,才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复工,能否良性发展的唯一标准。”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