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水源地,凿冰取样测水质

2014年01月29日 10:0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范俊生

  站在冰面上,水质监测员卢小刚一步步地往前挪。脚下冰层发出了细微的咔嚓声,他停了下来,从腰间抄起冰钎,使劲往下凿,一块块碎冰碴儿崩了起来,四处飞溅。“水出来了!”他兴奋地招呼同伴王鑫,把水舀进采样筒。

  27日9点20分,冰面上温度零下5摄氏度,卢小刚和同事成功地取到了当天的第一例水样。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为了保证水质安全,我们今天要对水库的水质进行节前检测,分别在水库库区、入库干支流的45个点采集水样,然后再带回实验室进行水质检测。”水质监测员王鑫告诉记者。

  此处取水点位于白河流入密云水库的入库口。白河是密云水库两大入库河流之一,它的水质变化,关系着市民的健康安全。“除了日夜运行的自动监测设备,我们监测员还得人工采集水样,掌握更精确的水质数据。”收起刚刚采集的水样,卢小刚和王鑫又小心翼翼地往回挪。

  “怎么穿这么少?”记者注意到,卢小刚和王鑫上身只穿着棉衫。“穿多了怎么干活啊?凿冰可是个体力活儿,再说了,穿厚了,动作不灵活,下山沟、走冰面容易出危险。”岸上的监测员胡春春说。

  因为监测点数量多、距离远,每次采集水样时,密云水库的10来位水质监测员兵分四路,才能在一天之内采回所有水样。昨天,王鑫、卢小刚和胡春春三人就负责西路的水样采集。

  扛起冰钎,挎上两包采样筒,卢小刚拉着两个同伴上了车,“走,下一个点。”

  每次采水样,一出来就是一整天,行程至少八九十公里,“干习惯了,也不觉得累。”车在山路上跑了10多公里,到了白马关河的石佛桥处。停好车,三人又提上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了土坡。

  沿路的果树枝丫都已光秃,卢小刚走在前头开路,拨开齐腰高的灌木丛,王鑫双手提着工具跟在后面,“今天还算好走的,前年我也是来这儿取水,雪积了厚厚一层,只能蹚着雪窝子一步步挪到河边。”

  在杂草丛里走了十多分钟,终于到了河边。王鑫和卢小刚互相搀扶,蹲下身子,慢慢滑下土坡。记者看到,河道两侧虽然结了冰,但河中间,水还在哗哗地淌着。

  往年冰结得厚,可以大胆地踩上去,今年水没完全结冰,冰层两侧厚,中间薄,越往里走越危险。卢小刚走得十分小心,走到离河岸两三米处,他停下脚步,“行了,就这儿吧,再走就掉下去了。”

  王鑫抄起冰钎,提高,再稳稳地往下凿,“也不知道能不能凿得到,有一次凿冰,连凿了四个点都只凿到了黄土,如果凿不到,只能再往中间走了。”

  卢小刚猫着腰,舀出一块块碎冰。凿了一分多钟,水随着冰钎从冰窟窿里溅了出来。“水出来了。”卢小刚提醒王鑫,舀出水装进采样筒里。

  上岸要经过一个有坡度的冰面,卢小刚在后边扶着王鑫,“来,大胆走,我在后边顶着你。”挎上二十多斤重的水样,王鑫手脚并用,踉踉跄跄爬上河岸。“真险啊!差点打滑了。”说完,王鑫脑门儿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接过王鑫递来的背包,胡春春赶紧取出试剂,加进水样里,“有些指标比如溶解氧,必须取水后马上加进试剂。”忙活了十几分钟,试剂添加完毕,胡春春两只手已冻得通红,“时间再长就不行了,手都快不听使唤了。”

  水样采完,三人又原路返回。接下来,他们还要去喇叭沟门、四道河、安和坝等10个点采集水样。水样送到检测中心后,他们还得做无数次检验,最终才能测出包含51项指标的水质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水质保护的重要依据。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