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雾霾成地方两会最热词汇 超九成提及大气污染(3)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2月08日 09:2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各省市铁腕治“霾”

    河北:钢铁等行业新增产能 就地免职

    社科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显示,2013年,我国有25个省市区被雾霾缠身,平均雾霾天数逼近30天,较同期偏多10.3天,创52年来之最。

    雾霾,已经成为今年地方两会反映最为集中的环境问题,一些代表委员甚至直接指着窗外重度污染的天气慷慨陈词。山东省政协共收到十余件关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提案,几乎各个界别的小组讨论都会涉及此话题;辽宁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专门举行了防治大气污染专题协商会;在湖北,雾霾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截至1月23日,目前已公布的28个省市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有宁夏和西藏未明确提及大气污染内容。其中明确提到治理雾霾天气和监测PM2.5的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达到15个。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雾霾”和“PM2.5”的省市约有8个,主要为河北、天津等“重灾区”。此外,今年的各地两会上不少省市都不约而同开出“军令状”:北京全年计划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上海提出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国重污染地区之一的河北更是“背水一战”,“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此外,详细比较26个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湖北、浙江、黑龙江等12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指出,要以更有力、空前的姿态对付“雾霾”、换取蓝天。个别省市的政府报告在治霾方面甚至出现了“铁腕”、“前所未有”等强硬描述。江苏在政府报告中动用到“铁腕治污”一词,称2014年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而大气污染防治将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河北省政府报告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篇幅最长,共有700余字。

    PM2.5下降:京冀首次将目标写入报告

    近日,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市区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10个省市及重庆重点考核PM2.5年均浓度下降情况,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确定下降25%的目标,山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确定下降20%的目标,广东、重庆确定了下降15%的目标,内蒙古确定了下降10%的目标。

    盘点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有6省市都对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2.5、PM10等下降幅度,甚至空气质量合格天数提出了明确指标。

    广西作出硬性规定,即2014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40天。而陕西、山西、河北都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粉尘含量明确了具体的削减目标。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以西宁为重点,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将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5%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京冀两地首次明确了未来一年的可吸入颗粒PM2.5浓度下降目标。根据北京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大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表示,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就是,全省PM2.5浓度下降4%。

    联合防污:多城市提议并写入工作报告

    治理雾霾早已不是一城一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主政者意识到,治理灰霾单打独斗的效果远不如多城联动。就在去年10月,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区市在北京共商区域协作、联防大气污染。会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明确。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污染“联防联控”频频出现。广东、河北、上海、山西、四川政府工作报告中皆提出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概念。

    河北省2014年政府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与京津及周边地区协作,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建立起大气污染治理公众参与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雾霾日数变化呈东增西减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针对雾霾发展的特点,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将着力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表示,将推进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所有地级以上市实现PM2.5等监测数据实时发布。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