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官员面临更大生态环境考核压力

2014年02月25日 15:0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北京等地的空气严重污染已经持续多日。站在天安门广场对面看过去,即将举行全国两会的人民大会堂笼罩在一片灰雾中。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有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遮覆。北京等不少地方都已采取措施:停工、停产、禁烧、发布橙色警报、建议市民减少出行……

  给人民生活带来恶劣影响的生态环境污染,无疑已成了最令中国官员头疼的紧迫问题之一,也将是几千名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议题。

  被视为全国两会预热的地方两会上,超九成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的“军令状”。北京投7600亿元治理PM2.5、上海力推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河北提出“钢铁水泥新增一吨产能就地免职”……

  许多官员作出了“背水一战”的表态。不久前,北京市长王安顺对媒体透露,上级领导要求他“空气污染到2017年治理不好就‘提头来见’”。王安顺说这既是领导对他开的玩笑,也清楚表明了生态考核的压力。

  从这一系列动向,不难看出,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了各级政府的“硬任务”。

  作为首善之都,北京的压力特别大。不仅3月份两会就要在这里举行,而且,在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今年还要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一活动举世瞩目,届时空气质量太糟肯定说不过去。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在2014年北京市人代会上进行了审议,经历三轮修改后,将降低PM2.5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首次纳入立法予以明确。根据规划,北京4年内将投入7600亿元用于源头控制减排等工程。

  实际上,北京的污染深受周边省市影响。作为京津冀区域治理任务最重的河北省,集中了中国超过四分之一的钢铁产能。河北省长张庆伟表态“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该省的各地市市长也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承诺“3年有所好转、5年明显改善”。

  分析人士认为,巨大压力下,生态考核在各地已风生水起,可以想见,全国两会开幕后这个话题还将升温,如何推进各项措施落实,颇受关注。

  “连我都知道,中国这些年的环境问题,重要原因是用经济发展成绩来考核干部。”作为中国德国商会负责人,凯福安博士已在北京生活了8年。他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热爱北京美食,是国安队球迷,但依然决定要离开中国。

  “我抽烟,所以对空气污染不敏感,还算能忍受,但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北京。从这个意义上说,雾霾是我离开的唯一理由。”他说,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企业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部员工不肯来中国。

  实际上,不光是企业员工,一些国外旅游者也减少了来中国的愿望,报道说,这与空气和水的质量不好有关系。

  但凯福安也看到了环境改观的希望:中共最高层公开表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责任,而且首次提出“终身追责”。他认为这种严厉举措将给地方领导带来很大压力。

  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发表后,中组部负责人也明确指出,改进政绩考核对官员压力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地方由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

  实际上,1997年起国内一些重点城市就开始公布空气质量日报,并进行排名,末位城市会被公开点名,这给当地的领导造成一定压力,如今随着环境信息更加透明、群众环保意识逐日提升,尤其是考核新体系的出台,地方官员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推行生态考核的做法值得大力肯定,说明国家已经将空气污染治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也要防止一种倾向,即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完成考核,在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数据上作假。

  他同时建议,生态考核还要统筹考虑各地实际情况,注重长远规划和有序推进,而非追求一时的好看数据。为防止个别官员出于政绩考虑而作假,要积极引入第三方监测。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不是过于依靠行政强制手段,要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

  “美欧空气质量在完成工业化后历经半个多世纪治理才呈现好转,中国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治理环境,任重道远,须不遗余力、只争朝夕!”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汉臣说。(记者张展鹏 吕冬 许晓青 杨丁淼)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