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征集臭水河记录 市民:我们愿为治水尽心出力

2014年02月26日 14:07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本报特别推出了跨年度新闻行动“治水样本河,返清全记录”,发出倡议和征集,寻找那些浑浊不堪的脏水臭河,还其清澈;寻找民间治水观察员,守护家门口的河,推动它旧貌换新颜。

  当天,许多读者通过本报热线、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上我们,有反映家门口的河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有的只是怀旧,感慨昔日河水的清澈;更有许多热心读者纷纷表示愿意成为我们的民间治水观察员,为治水出份力。

  家门口的河水

  能否重回童年时的清澈

  曾浩煜特地打来了电话,希望能在我们的监督下,关注、深化自家门口那条黑臭河的整治工作。

  曾浩煜今年27岁,从小在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鹤溪社区的溪尾村长大。

  溪尾村,顾名思义,就是位于溪流下游的村子。这里的溪,指的是带溪,是鳌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从北部山区一路经过上游的腾蛟镇奔流而至。

  这条长约400多米的溪流就位于曾浩煜家门口,“以前,这是一片非常清澈的水域,周边竹木环绕,水温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临水而居的村民们,日常洗刷用水,都靠这条河。”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平阳县水头镇为代表的制革风潮席卷而来,带溪和附近的其他河道一样,沿岸的植物被砍伐一空,河堤被硬化,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制革企业和作坊。

  制革的转鼓疯狂地转动着,又黑又臭的污水肆无忌惮地流入河道,“财富让大家暂时满足了对物质的追求和满足感,但闪闪发光的溪流不见了。”

  门前的河水里,死鱼漂浮在乌黑的水面上;空气里再也没有泥土和植物散发出来的香甜气息,家家户户都关紧门窗,试图隔绝河面散发出来的臭气。

  又过了几年,河里积淀了大量的制革污泥,河道变窄了,河床抬高了,好好的一条河变成了臭水沟,鱼早就死光了,也不再有鸟儿从水面掠过,少得可怜的裸露的泥土上,长满了杂草,仅剩的一片竹林也变的歪歪斜斜、脏乱不堪。

  家门口的河水能否重回童年记忆中的情景,曾浩煜说,他很期待。

  20年都没有解决的顽疾

  这次要动真格了

  金华市婺城区乾西乡的方辉生一早打来了电话:“长湖污染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一定要治治好。”

  方辉生说的长湖毗邻金华环城西路,是一条长15公里的河流,也被金华人称为“十里长湖”。它位于婺城区城北街道、乾西乡、竹马乡境内,水域形状狭长,宽度最长也不到30米,最窄处不过5米。

  方辉生是乾西乡上陈村人,对于上陈村和附近的居民来说,长湖曾是他们的饮用水源,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长湖中盛产的鱼养活了周围很多人。

  金华的城市化进程,让长湖的污染也加速了,沿岸企业大量排放污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污水使长湖水质从1994年起出现了严重污染。

  几十年的污水排放积存严重破坏了长湖的生态水系,农民到被湖水灌溉的农田干上一天活,就会全身发痒,严重的还会烂手烂脚。

  附近村子曾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清理长湖,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在,从今年1月份开始,随着“五水共治”工程推进,婺城区正式启动了长湖整治行动。20年都没有搞定的问题,这次要动真格了。

  我的治水梦想

  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在昨天打进热线的读者当中,施美星是最特别的一位。环境保护专业的出身和留学日本的经历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

  从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毕业之后,施美星就一直从事着和环保相关的工作。事实上,她本身就是杭州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一滴水行动”的志愿者,“河道讲师团”的讲师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她,将自己的环境保护专业和小学教师的身份相结合,平日里,她和其他的志愿者一起,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普及水环境知识。她主讲的以“我的美丽杭州·河道梦”主题的水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生动有趣,深受杭州中小学生欢迎。

  但她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保护水资源,重视环保,这些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嘴上,我愿意为治理水资源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水清、岸绿、景美、人和”,这就是治水的终极目标。

  我是个志愿者

  想为“五水共治”出把力

  万加华今年50岁了,是一位商人,同时也是嘉兴当地的民间环保志愿者。

  他的网名叫“天上的云”,他说,取这个网名就是希望经常能够看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三年前,他开始关注河水治理,为保护嘉兴的河流而四处奔走。

  去年8月,他的书《为母疗伤》出版发行,这是嘉兴首本记录公众参与环保过程的书,书中记录了他近3年来参与环境保护、治水的各种活动,抒发了他对水环境被污染的切肤之痛、对环境治理的热切之心,和对美丽嘉兴的真诚期盼。

  去年12月,他又去有嘉兴“母亲河”之称的新塍塘实地调查。“说实话,令人堪忧,河水浑浊,水葫芦到处都是,河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万加华说,全长16.6公里的新塍塘位于嘉兴石臼漾水厂取水口上游,是水源保护地,对百姓而言,非常重要,但水环境还差得很远。

    本报记者 王益敏 黄娜 张苗 本报特约记者 何贤君/文 本报记者 陶玉其/摄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