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保护主义是短视的

2014年02月27日 10:0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为了支持本国产品,澳大利亚民众最近发起了“Buy Australia(购买澳大利亚货)”活动,邻国新西兰首先“中招”。据报道,占澳大利亚超市零售业约80%市场份额的“垄断双头”——伍尔沃斯公司和科尔斯·迈尔公司均十分“默契”地下架了新西兰产品。

    澳大利亚人口稀少,市场容量较小。由于本土市场相对狭窄,经济十分倚重出口,其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曾带动了该国经济的发展,并造就了长达十年的“矿业繁荣”。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澳大利亚经济因受益于矿产出口也未受到严重影响。然而,自2012年以来,随着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对资源类产品需求的减少,澳大利亚经济渐渐显露疲态。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澳大利亚制造业同步出现下滑趋势。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福特公司去年5月宣布将于2016年停止在澳汽车生产业务;同年12月,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将在2017年关闭汽车工厂,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制造业的象征”,霍顿汽车也将因此在澳大利亚停产。进入2014年,丰田也宣布将在2017年停产。

    坏消息真是接二连三。事实上,汽车产业的困境不过是澳制造业萎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澳元汇率高企,人工成本高昂,加上澳大利亚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该国制造业的发展。美国铝业公司在澳大利亚的经营也难以支撑,近日宣布将关闭多家工厂并裁员约1000人。制造业不振,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大增。澳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澳大利亚失业率已攀升至6.0%,为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甚至超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人发起购买本国产品之举就不难理解了。其实,购买本国产品并不是澳大利亚人首创。在经济不景气或衰退的时候,这种行为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美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就推行过这种做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提振本国经济又旧话重提,再次签署 “购买美国货”条款。回过头来看,这类带有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措施是短视的,虽然短期内可能产生一定效果,但从长远看得不偿失。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行消化本土产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们相比,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将面临的情况是:可选择的产品或服务种类更少,但价格却更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无数的事实早已证明,贸易保护主义绝不是拯救经济的良策。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