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将划定“清洁空气廊道” 2017年PM2.5下降两成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3月07日 10:2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南京治霾再出组合拳。3月5日,备受关注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和《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出台。

  《预案》明确今后南京大气污染预警等级将分为蓝、黄、橙、红四色四个等级。为解决预警“迟到”的问题,今后预警启动将综合考虑实时情况和未来趋势,尽量做到提早预报提早响应。其中红色预警必须由市长签发后才能发布。《预案》还首次对重污染天气机动车限行作出规定。《计划》针对南京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制定了7大举措。到2017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下降20%左右。

  应急

  “经常迟到”的预警,有望跑在污染前面

  去年12月以来,全国连续出现大范围的空气质量重污染,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严重。根据去年1月制定的“旧版本”预案,南京多次发布污染预警。然而,在不少市民看来,预警似乎来得有点晚。比如2013年11月8日,早晨南京就已陷入重度污染,直到接近下午5点才发布预警。在此次的《预案》中,预警发布将考虑空气质量预测情况,预警有望跑到污染前面。据南京环保局介绍,今后预警启动将综合考虑实时情况和未来趋势,尽量做到提早预报提早响应。

  在应急预案的预警分级上,从原来的重度污染、严重污染两级细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级。这个等级标准是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制定,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省市标准基本一致。其中红色预警必须由市长签发后才能发布。

  出现红色预警,单双号限行学校可停课

  在预案中针对市民们最关心的机动车限行和学校幼儿园停课也作了明确。一旦出现红色预警,学校和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中小学和幼儿园必要时可以临时停课;车辆实施单双号行驶(应急车辆、特种车辆、社会保障车辆除外);运输散装物料、煤、焦、渣、沙石和土方等车辆禁行(生活垃圾清运车除外);禁止外地过境中、重型车辆在绕城公路、二桥范围内行驶。

  与南京此前的预警标准相比,新版预案提高了预警的“门槛”。此前规定PM10或PM2.5指数超过300,就要求启动最高级别红色预警。此次红色预警“门槛”提高到了450。而南京历史上的污染程度也从未达到过450,提高红色预警数值后,今后红色预警会不会变成“百年一遇”?南京环保专家表示,南京此次预警标准是和江苏看齐,江苏的新版标准是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同协商确定的,都在一个区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合适。在制定预警时,也考虑到了社会的综合因素,一旦启动红色预警就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高等级的预警不能频繁启动。

  防治计划

  首次提出“清洁空气廊道”的概念

  如何减轻雾霾天的发生频率,南京市民何时能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计划》拿出了72条大气污染治理办法,包括56条治理措施和16条保障措施,这些“击退霾天”的举措全部由相关责任人认领。通过4年的全面努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灰霾天数明显下降。到2017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下降20%左右。

  南京的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整个呈簸箕形状,当大气扩散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将脏空气“赶出”南京呢?在《计划》中首次提出了“清洁空气廊道”的概念。

  2014年底前,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强化城市空间管制和绿地控制,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严控在市区东北向与清洁空气廊道内建设有废气排放的工业项目。2017年底前,清洁空气廊道内排放废气的企业全面退出。

  南京环保专家告诉记者,南京以东南风、东北风为主。通过利用山体河谷等自然条件,此前南京也规划预留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这些生态通风走廊就像城市的一个个大‘排风口’,可确保郊外的普遍凉爽空气吹进来,把主城的热空气置换出去。”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制定“清洁空气廊道”还在进一步规划中,一旦廊道确立,就要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很多污染企业要搬迁。

  据介绍,目前江南的3条生态通风走廊分别为:紫金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秦淮河;牛首山—祖堂山—雨花台。江北的3条生态通风走廊分别为:老山—长江;大厂—化工园;长芦—玉带—八卦洲。

  这些生态通风走廊的宽度有的是三四公里,有的是一两公里,长度基本都有数十公里,分别利用山体林地、河谷水道、湿地、绿地等自然条件,通过建设限高等手段,形成开敞空间和城市的大“出气孔”。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