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别把“植树”当“植数”

2014年03月17日 09:0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一本“振”经

    文/记者邓柱峰、夏振彬

    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亘古不变的宇宙真理,在植物界却并不适用,就比如,很多“老实巴交”的树与世无争,没作死,但还是死了。据本报报道,在季华路升级改造中被迁走的3000多棵树没能完全Hold住迁移之苦,300多棵客死他乡。

    这样的死亡率属于正常范围,并且为了顾全大局,有点牺牲也在所难免。可是,据说一部分树之所以死亡是因为在夏秋季移植。季节不对,虽“与天斗其乐无穷”,但还是败给了自然法则。不得不说,这样的死法还真是有点可惜。

    今年的植树节,本报还独家关注了3年前引起轩然大波的“大树进城”事件。当年,禅城区斥资1400万元引入601棵名贵大树,平均每棵约耗费2.3万元。然而,因为“年事已高”又容易招惹病虫害,这些“贵宾”还在继续费钱。相关部门表示,平均一棵一年要花费三四百元,以300元每棵计算要耗费18万元。而普通的树种每年的花费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

    那么,大树会不会虽然价格昂贵、护理成本高,但物超所值呢?据了解,大树、老树跟年青一代相比,胜在体量大,但是年纪偏高、生命力脆弱,综合而言,其吸尘、降噪等环境效益跟年轻的树木差不多。

    这么说来,大树就有点坑爹了,而依靠引进大树、老树来提高城市品位、提升景观效果的植树观也值得商榷。

    可是,植树中还有一些不靠谱的观念,让树很受伤。根据记者的观察和市民的吐槽,很多单位、个人只负责种树而不负责养护,植树变成“植数”,光鲜的数字背后,死亡率居高不下。

    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挑战自然规律的现象,也常有发生。一位园林工作人员就吐槽说,有的地方引进的树种不适应本地生长,死亡率居高不下。有的不考虑养护成本,引进容易受病虫害困扰的树种,经常求医问药,“劳民”又伤财。

    这么看来,植树不能靠财大气粗。为了环境,可能真的要多花些心思。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