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农村垃圾治理环环相扣 不能光靠政府投入

2014年03月20日 16:03 来源:南国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农村垃圾治理环环相扣,不能光靠政府投入,应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突围“垃圾围村”要打“组合拳”

  在中洞村委会的琼海市双举岭文明生态村片区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示范场,这里曾经将生活垃圾细分,然后筛选过后,处理成有机肥料。本版图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摄

琼海市双举岭文明生态村片区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示范场如今堆满了垃圾。

  “政府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做农村垃圾的收运,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王旭说,短期内可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没有分类就没有资源的再利用,更做不到垃圾处理产业化;而没有再利用和产业化的支撑,分类就会缺乏动力,治理将会变成一场无底的“政府投入”。

  “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到环卫部门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王旭说,农村垃圾的治理必须打一套“组合拳”,从经济、科研、教育、宣传、制度设计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追根溯源,用“组合拳”解决。

  垃圾从大分类做起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垃圾分类目前遭遇重重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垃圾分类是不可能的。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遭遇“滑铁卢”后,政府部门已将目光投向了农村。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静说:“海南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率相对较低,易腐垃圾占40%以上。通过人工分拣可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废品、可堆肥垃圾、惰性垃圾3类。此举既可减少50%左右的垃圾处置量,还可以回收部分废品和通过堆肥将易腐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在垃圾处理链条中,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和“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前提条件。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环卫高级工程师赵树青认为:“垃圾分类从农村开始做起更有优势,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赵树青的依据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房子空间大,能够为垃圾分类提供空间;在生活和工作节奏上,城市的节奏很快,但农村的生活节奏慢,村民有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另外,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具有互相监督的功能。“只要加强宣传和提供条件,农村有条件走更好的路。”

  赵树青认为,在分类转运和终端分类处理的系统未建起来前,可以先不做那么细的分类,“可以先做大分类,把干的垃圾和湿的垃圾分开,把砖头和树枝之类难运输处理的垃圾就地解决。”赵树青认为,实现最起码的干、湿垃圾的分离,可以减量垃圾并为终端处理减轻负担。

  目前定安等市县已计划试点农村垃圾分类。“实行大分流。根据垃圾产生源和垃圾末端处置工艺,建立各种特殊垃圾的分类收集通道,并对这些垃圾进行统一的分类运输,以利于用最合适的方式处理。”定安县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麦勋章介绍,实行垃圾分类时提倡户分袋,鼓励在村民中间推行袋装化分类收集垃圾。

  分类后再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可堆肥处理

  分类好的垃圾,如果做不到分类利用,分类便会失去动力。专家认为,就目前而言,农村垃圾堆肥处理或许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子。

  2008年开始,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静在琼海做了一个“农业固态废物综合处置示范项目”,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讨农村垃圾分类、堆肥处理的效果。经过几年实践,张静得出结论:示范工程实行源头混合收集、末端分拣模式,将可堆肥垃圾就地堆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惰性垃圾集中处置,经示范运行表明:减量率达到50%左右,无害化率达到100%,回收的堆肥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具有技术可行性。

  此外,示范工程运行成本为304.5元每吨,其中收集239元每吨,分拣和堆肥65.5元每吨。按户籍人口计,年人均18.7元,仅占人均收入的0.4%,在村民合理承受范围内。“这也就是说,农村垃圾堆肥完全可以实行。”张静认为,此种模式建立在分类基础上,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科学处理,成本不高,“完全可以在全省推广。特别是偏远农村,转运难度较大的村,这种方式更易推广。可减轻转运压力,也可减轻终端处理压力。”

  示范点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村民对于运行费用有支付意愿。“堆出来的肥料可以用来种槟榔、蔬菜,效果很好。”示范点的村民对南国都市报记者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位于琼海市龙江镇中洞村委会的示范点,运行几年后已经废弃一年有余。该村委会书记唐甸江对此不无遗憾,“财政不支持,单靠村民自己交钱,一个月每户要交60多元,太贵了。这么好的模式就这样推行不下去了。”唐甸江认为,政府财政如果能给予扶持,这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政府不能一味投入应走产业化市场化路子

  政府的投入和行动,逐渐让一些村庄焕发新颜。但专家认为,如果政府不把眼光放远,只是考虑投入,负担极大,将会陷入“无底洞”。

  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环境科学系副主任王旭认为,政府的投入会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巨大的投入是一个‘无底洞’,政府能坚持多久,效果怎么样,依然要打一个问号。”

  “最终,还是要要借助市场的手。”另一位研究环境问题的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政府要由垃圾处理者转变为垃圾处理管理监督者,“加大非政府组织(NGO或企业)的参与力度,把农村垃圾处理由事业运营方式转化为企业运营方式,真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

  目前,一些市县已经开始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将保洁和收运工作推向市场。

  “由公司来经营,人员比较专业,管理也比较规范。”定安县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麦勋章说,在定安全县10个镇中,定城镇、雷鸣镇已经开始委托公司管理运营垃圾的收集转运。公司在垃圾屋都打上了宣传标语,公布监督电话,如果收集车未及时来收集,村民可以进行投诉;另外,公司还设置了卫星定位系统,可以监控到每一个运输车辆的位置。“未来要通过政府主导、多种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垃圾收运处理管理水平。”

  与市场化专业程度高相对应的,要将清扫、保洁和垃圾转运等工作承包给公司来做,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

  怎么解决资金问题?一位研究环境问题的专家认为,可转变垃圾处理的经济运行模式,由政府埋单转变为“政府投资”、“受益者出资”、“污染者付费”、“处理者赢利”的良性经济运行模式。“走一条经济化的路子,这也可以看做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路径之一。”

  该专家认为,这样可以调动各方积极性,而不仅仅只是让政府强力推行,“只有各方积极响应了,农村垃圾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根治。”

  农村垃圾治理关键在于打好一套“组合拳”

  “这是一个缺一不可的系统问题,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到环卫部门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王旭认为,试点分类做不起来,试点资源再利用也一再搁浅,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农村垃圾治理当成一个系统问题来看,顾此失彼。政府只有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垃圾围村”难题。

  王旭说,市场化和产业化只是手段,现在谈垃圾处理产业化,如果没有从全过程来考虑,考虑到分类是基础,单谈产业化是空的。“必须从源头开始考虑,从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始,从垃圾产生、分类之初开始控制。”王旭说,“而这,不但涉及宣传教育,还涉及科研及制度设计的投入。”

  “政府必须让村民深刻意识到,农村垃圾的治理并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这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王旭对目前的环保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之中,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王旭说,但我们教育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让人觉得自己离环保很远,“应该从我们身边事情做起,垃圾分类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教育系统应该要做表率。”

  对于这套“组合拳”,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环卫高级工程师赵树青认为,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除了考虑资金的来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镇里给村里评分,县里给镇里评分,政府鼓励曝光,这样,才能把这种热情持续下去。”赵树青说。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