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田水利设施建管由村民“说了算”

2014年03月27日 11:3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由于水圳淤塞、圳道崩塌、上浸下旱,村民间的农田用水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梅州蕉岭在全县成立97个水利管理协会,终结了“千把锄头截水”乱象,促进了当地农业种植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当地党委、政府在抓农村水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掌舵”、“撑船”的角色,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蕉岭县在试点“民选水管员制度”的基础上,在全县各村建立水利管理协会,放开手脚让农民去管理。此举打通了农村水利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如今,村民们普遍将投工投劳、缴纳费用、设备维修维护当做分内的事,提高了种粮积极性。

  ●南方日报记者 辛均庆 通讯员 涂永平 陈晓光

  水圳失修失管

  建协会解决“千把锄头截水”

  “以前是‘千把锄头管水’,每到农忙用水高峰期,村民们就为了用水吵得不可开交,有的村民甚至晚上打着手电筒蹲在水渠边熬夜放水。大家你争我抢,不时引发纠纷。”在长潭镇上村徐屋村民小组组长徐富燕看来,“争先恐后抢水”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

  蕉岭县水务局局长汤自优介绍,过去,农民参加农建工作义不容辞。2003年税费改革后,统一规定的义务工和积累工逐步取消,请农民出工搞农建需要支付工资。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筹措难度较大,农村灌溉圳道失管比较严重。在有的地方,甚至每家每户的用水也没人组织协调。

  新铺镇象岭村虽然不缺水,但大部分农田属“水尾田”,60%的农田用水需经过两个行政村2000多米的圳道才能送到。水利协会成立以前,由于用水不够规范,圳道缺乏管理,经常出现“大圳满、小圳浅、毛圳干”的现象。农民因为“争水”闹出矛盾很难避免。

  如何使农田水利建设“不丢荒”?如何提高农民积极性?如何解决“千把锄头上渠截水”问题?

  蕉岭县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农田水利管理机制。2004年,在总结该县招福蔬菜合作社采取无偿出资为社员维修水利设施,以及三圳镇顺岭村实行“民选水管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蕉岭决定在全县各村建立水利管理协会。

  “一把锄头管水”

  管水员协调全村所有农户灌溉

  “水利管理协会是在群众的迫切愿望下应运而生的。”在汤自优看来,这个倒逼出来的举措,正是地方党委、政府应用正确的工作方法,积极应对矛盾、解决矛盾的生动案例。农田水利建设,村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大家的事必须发动大家要干,就要有个负责组织协调和统筹调度的机构。

  蕉岭县长潭镇上村管水员张金忠干管水的工作已经10年,村里的水利管理协会授权他管理方圆几百亩稻田的放水权,他也要每天起早贪黑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水渠间。

  像张金忠这样的管水员,如今蕉岭县的每个行政村都有。他们受雇于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分属于不同的用水组。村里每家每户都是协会的会员,会员每年要上交每亩10元的会费,用于清淤、设施维修维护及管水员工资。

  村里有了水利管理协会,水利的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和经营,全村的调水、配水、用水、节水都由其统一组织协调。从“千把锄头截水”到如今的“一把锄头管水”,用水矛盾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大家用水公平有序了,矛盾解决了,村民种粮积极性更高了。

  “村里一共有3500多人,开始只有一部分村民愿意加入,但村民慢慢发现,协会确实能帮到他们,加入的人也多了起来,现在全部都加入了协会,全村共成立31个用水组。”长潭镇堑垣村委会主任徐晓雷介绍。

  水利管理协会成立后,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由农民“说了算”,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政府包办的现象,也激发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

  村民投资投劳

  水圳修缮清淤由村民集体决定

  汤自优说,蕉岭作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农田水利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也要走在前面,其中的关键就是放开手脚让农民去管理。

  蕉岭首先明确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归属,将镇、村水利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划归水利管理协会,使水利工程管理的责权利相一致,真正把农民自己建设的水利设施交还给农民管理、经营。

  据介绍,水利管理协会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推行“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明确每位会员既有享受用水的权利,又有投工投资和缴纳水费的义务。村级水利管理协会每年6月和12月分别召开会员大会,组织村民对村里的圳道进行清淤、维护,并由水管员进行统筹安排。

  “每年最忙的是4月到8月,村民一个电话打来,有水没水都要赶到现场看看,调水闸、清淤泥。”对于农田用水,张金忠心中有杆秤,哪片田放多少水、放多长时间,他掌握得很有分寸,村民们心服口服。

  为调动各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蕉岭县委、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县里每年每村拨款3000元用作协会的运作资金。“县里出一点,村里出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乡贤支持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汤自优说,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农村的水利设施管理不再顾此失彼。

  近年来,蕉岭县自筹投入5000多万元,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600多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00亩,水利设施得到不断完善。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