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政协建言成都平原PM2.5联防联控

2014年04月08日 15: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四川省政协日前召开“严格控制成都平原PM2.5”对口协商会,专题听取委员、专家对成都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并召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商良策。

  以成都平原为重点, 构建“一极多区”联防联控区域

  “成都平原是我国雾高发区,也是霾重灾区。呈现出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污染强度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四川省政府资政张作哈表示,成都平原各市、省级部门要积极树立“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加强成都平原PM2.5污染防治工作。

  四川省政协人资环委员会副主任朱向阳表示,成都平原大气环境一体性较强,各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相互影响较大,必须打破行政区划,构建“一极多区”的联防联控区域协作格局。

  “一极”,即把成都平原7个市作为四川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防控区;“多区”,即将川南、川东北、攀西地区按雾霾发生源、污染地、传输通道的紧密程度化为若干个防控区,形成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联防联控格局。

  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杨雪鸿说,去年出台了《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虽然提出了联防联控概念和要求,但仅限于省直有关部门的责任划分,没有与市(州)建立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目前大气污染防控仍然处于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状态。

  为了夯实责任,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何旅章表示,四川省政府近期将对重点区域制定出更有力和过硬的措施,督促成都平原各市政府上半年切实制定好治理时间表,实施好路线图。

  “同时,四川省政府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效益,力争集中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何旅章强调,成都市从今年开始,将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设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14年将拿出5亿多元防治大气污染。

  同时,杨雪鸿建议,建立成都经济区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制定好时间表

  “我掌握的一份调查显示,燃煤污染对成都市PM2.5的综合贡献超过35%。”四川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金有忠表示,由于成都平原的燃煤消费量总体仍显上升趋势,高污染燃料占比仍较重。

  金有忠建议,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重点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严格控制燃煤消费总量。“制定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工业园区与工业集中区实施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改造试点的时间表,将工业企业纳入集中供热范围。制定现役燃煤锅炉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或脱硫脱硝除尘深度治理的时间表和节点目标。”

  “四川正在研究制定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工作方案,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实施双控制度。”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代永波表示。

  据了解,四川将在继续加强成都骨干电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低压配网建设工作,提升成都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将全面推动全省光伏发电行业发展,《四川省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印发实施。

  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四川省政协常委曹丰平认为,机动车对成都雾霾的贡献率不可小视,但绝不能单从机动车增长的数据推断其为成都雾霾的主因。“只有主要污染源明晰了,治理才更加有的放矢。”

  如何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杨雪鸿建议,应加大高污染货车、客车的淘汰力度;促进汽车厂商生产合格汽车。同时,发改、经信、财政、环保等部门要积极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在公交、环卫、出租、物流等行业和政府机关率先推广使用CNG、LNG等新能源汽车。

  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英权表示,四川已逐步加强对全省营运黄标车辆的管理和监控。其中,成都市共有1148辆班线客运黄标车,2013年底已淘汰50%,2014年6月30日前全部淘汰。货运黄标车将于2015年底前全部淘汰。其他市、州淘汰营运黄标车工作也正稳步推进。

  四川省公安厅与会人员表示,将在政府主导下,研究制定机动车污染综合控制办法,大力倡导公交出行或使用自行车出行。

  “在加强机动车淘汰的基础上,还应促进运力结构优化,倡导推广高新技术产品应用,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强化落实车辆维护制度。”黄英权建议。

  代永波表示,到2015年,在成都、泸州等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的推广数量将达到5000辆以上。

  加强PM2.5预警预报 ,联合开展雾霾天科研工作

  “开展PM2.5预警预报、科研和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工作。”杨雪鸿建议,深化环保、气象等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合作,完成“四川盆地城市群灰霾污染防控研究”项目对PM2.5形成、组分、传输等的深化研究,开展重污染天气过程趋势分析,逐步形成跨区域人工消减雾霾作用机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工作空域管理。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所长李跃清认为,四川盆地内的雾霾成因,比华北地区更加复杂。他建议,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大气污染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加强全面合作,联合开展雾霾科研;加强气象干预措施,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改善大气环境;拓展服务领域,全社会联动科学应对大气污染。

  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谈到,严控PM2.5要从防、控、治3个方面出发。在“防”上,省气象局正在加快推进以大气能见度、边界层为主的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控”上,目前省、市两级气象部门已对外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近期正与省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力争充分利用各自技术优势,共同构建精细化的空气重污染监测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在“治”上,将着力发展以空气重污染气象干预措施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孟林建议,应利用好科技部等部门日前发布的雾霾治理领域科技成果目录,把成熟技术用于四川大气污染防治。 ◆记者王小玲 通讯员魏旭东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