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水北上将泽被豫冀津京 千里百姓同饮一江水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28日 13:40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原标题:问渠哪得清如许

    湖北丹江口水库大坝已完成加高工程,高176.6米的大坝主坝在滚滚汉江的衬托下蔚为壮观。

    还有6个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正式通水了。中原大地,将平添一条纵贯南北的长渠。每年95亿立方米的清澈南水,将沿渠滔滔北上,一路泽被豫冀津京的20多座大中城市。

    从4月2日到4月26日,本报四组记者17人,同市南水北调办工作人员一起,自南水之源出发,沿着1277公里的调水干渠驱车北行,历时25天,翻山跨河,走城过村,辗转行进4600公里,途经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四省20余地市回到北京,一路走,一路采访,一路探寻,一路感悟。

    这一路,水源水库烟波浩淼,大坝长渠蔚然大观,时时让我们震撼不已;沙河渡槽“河上飞河”,穿黄工程“江河相遇”,时时让我们叹为观止;沿线人民奉献牺牲,建设者呕心沥血,时时让我们动情动容。

    这一路,我们也在寻找答案:是什么托起了这堪称改天换地的千里长渠?

    是沿线省市无私协作托起了长渠

    2009年,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的张基尧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能够建设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国外很多同行非常羡慕,首先就是羡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诚如斯言。沿干渠一路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建设这样浩大艰难的工程,如果不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003年底正式开工的。那年12月30日,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建设。此后的两三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加厚工程、穿黄工程、漕河渡槽工程、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等,几乎同时动工。

    修渠道、建堤坝、搞工程,征地移民、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在沿线的中原大地上,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力量拧成一股绳,投注于这条长渠中。自此,近十万建设者走上工地,数十万沿线百姓迁移家园,数千家工厂转产关停。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的关键工程。工程于2005年9月开工,历经近8年的建设,大坝“长”高了近15米,从162米成功加高至176.6米,为调水打下坚实基础。工程顺利竣工,除去施工人员的辛劳,周边市县顾全大局、甘愿牺牲同样功不可没。

    每逢清明时节,湖北丹江口市58岁的老水利干部丁力先,总习惯登上丹江口水库大坝凭吊父辈们。站在那里,他觉得离他们最近。1958年9月,国家决定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中央号召之下,鄂豫两省所辖的襄阳、荆州、南阳三地17个县10余万民工挑着干粮,齐集水库,用扁担、筐子截流汉江。其中,就有他的父辈。而今,他有幸见证了在鄂豫两地的又一次协作下,新的丹江口大坝建成投用。

    湖北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18万临近库区的群众需要移民,并且原来的公路、电网、水系也都遭到破坏。面对损失,十堰市没有算小账,并为了加快施工进程迅速关停、搬迁了700多家企业。

    河南南阳市,大坝加高后淹没当地144平方公里土地,涉及淅川县1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各项淹没损失达90多亿元,16.2万人不得不离别故土,分赴全省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安家落户。河南全省下好一盘棋,接受移民的城市迅速承诺:最好的地段留出来建移民安置房,最好的耕地分给外来移民……

    南水北调,成败关键在水质。21世纪伊始,中央审时度势,给南水北调中线定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确保调水水质安全,被提上新的重要高度。随即,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人民政府成为中线水源保护责任主体。

    一纸护水令,沿线省市立即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上作出了取舍,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上作出了抉择。

    汉江流出陕西的最后一站——白河县,至今未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白河县的山水之间,富含金、银、铜、铁等矿藏,白河人也渴望招商引资,可为了守水,面对屡屡有人提出砸钱建化工、矿产、养殖企业的诱惑,他们毫不犹豫,全部拒之门外。

    在库区淅川,郭新彦再也看不到自己亲手经营起来的丰源氯碱公司, “厂子关了,俺至少7000多万打了水漂啊!”丰源氯碱公司原是一家以生产烧碱、液氯、盐酸为主的化工企业,有400名员工,2亿元销售收入,上千万利税。由于生产用水影响库区水质,不符合水源区环保新要求,主动关停并实施拆除。10年间,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淅川县关转企业达350家。

    2010年1月,水源区的陕西汉中、安康、商洛,河南南阳,湖北十堰,三省五市共同发表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商洛宣言》。五市代表手手环握,庄严承诺,跨地区、跨部门协作保护水资源,一个国家与地方、流域与区域、供水区与受水区、上游与下游同护水质的大网初露雏形,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入京。

    一渠连南北,纵横三千里。南水北调工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托起了这旷世工程。

    是父老乡亲牺牲奉献托起了长渠

    我们初到河南淅川县香花镇采访时,40岁的渔民张小伟正在联系买主,他要将去年花30万元才置办下的水上餐饮船当作废铁卖掉。餐饮船旁,常年放在水库中养鱼的网箱也都打捞上岸,被切割成一段段铁管。

    网箱养鱼,水活鱼肥,远近闻名,曾是淅川县的支柱产业。而今,为了让这湖碧水远离污染,县里毅然决然取缔网箱养鱼,8000渔民义无反顾拆箱上岸。随着库区生态保护区范围扩大,张小伟再次拆掉了自家的餐馆。“为了南水北调让路,俺懂得哪头重哪头轻。”

    简单一句,再无他言,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如今的张小伟有了一份新职业——护水员。县里为了保护丹江水,组建了2000人的护水队。队员们每天沿着库区岸线捡拾垃圾。张小伟负责的宋岗码头一段,正是自己曾经在江上养鱼的地方。“看着咱这丹江,一天一天越来越干净,心里有股子说不出的滋味。”忙完了活,坐在水畔,张小伟脸上漾出笑容。

    一路采访,我们处处都在感动:沿线百姓为了南水北调,付出了太多,他们给予工程的,是最无私的支持。

    丹江口谷庙岭,山坡上一排排白色的小楼,整齐漂亮。站在山上,可望见远处的丹江口水库大坝。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当地的农民李发宝。老李65岁,为了丹江口水库两次搬家。

    “头回是1960年,那年水库提水位,要我们搬。”他憨憨地笑着告诉我们,当时,乡亲们都搬到海拔高的山坡上,11岁的他跟着父母、哥哥,搬到计家沟村。

    “家是搬了,可没房子,住邻居家。”后来,他和家人们捡拾破砖、砍树拔草,凭着双手在一片空地上盖起了草屋。

    “1972年,自己烧砖烧瓦,俺家盖起瓦房。”他自豪地说,“1990年,俺又自己烧砖,把土墙改成了砖墙。”

    可是辛苦半生建起来的家,因为南水北调,又必须搬。

    “水库蓄水后,那房也要淹。”他说。往哪走?更高处。

    当地属丘陵地貌,山多平地少,咋办?炸山盖房,愣是在山上建了个新村。

    “新家好,两层楼,167.17平方米。”他领我们进去,干净、整洁,一个标准的朴素的农家。“孩子们都在外打工,过节时回来。”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