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气候变化为何总是“雾里看花”?

2014年05月06日 15: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让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在中国能够真正形成“气候”。而在通往这个终极目标之前,还有若干悬而未决、甚至难以厘清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气候变化受到热议,但懂它内涵的人很少?”、“怎样让公众真实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报道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既看得懂又不失科学性?”这些问题被人多次提起,但热烈的讨论中又似乎没有找到答案。

  气候变化与公众有距离感

  气候变化在中国长期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的状态。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百姓更关注空气污染、白色垃圾、水质问题等更为紧迫的问题,气候变化更“抽象、遥远”一些。

  尽管气候变化影响很大,后果也是灾难性的,但仍会与公众产生距离感,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具有“弱冲突性”。人们可能更关注居住地附近的化工厂或核泄漏对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话题,而“气候变化是长期的,或者说影响是缓慢的,需要一个时间段来体现。而公众记忆力非常短暂”。

  气温百年升温零点几度,海平面百年涨零点几米,活在当下的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影响。谁愿意总是杞人忧天地过日子呢?因此,气候变化成了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由于未知性太强,健忘的公众会时常忘记它的存在,或者像鸵鸟把头埋起来一样,假装它不存在,转而去关注更紧迫或更有趣的事情。

  气候变化具有复杂性

  说起气候变化,最能准确形容这个话题的一个词就是“复杂”。其复杂性一方面来自于气候变化研究本身,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多目前尚不能解答的问题让气候变化研究不仅艰深,而且争议不断。

  “气候变化”从被正式提出时起,就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党派之争、国际谈判的重要筹码,在各种利益纠结过程中被冠以不同的注解,让人迷惑、难辨真伪。

  目前广为人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基于这份公约进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是在争辩甚至争吵中诞生、前行。气候变化究竟是环境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谈判的焦点,新闻报道也随之变得更加高端。这让不熟悉这个话题的公众知道它了,例如气候变化在我国热度陡升就是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始。由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这个议题,新闻报道随之增多,我国公众也开始关注。但随着气候变化启动“高位运行”,普通百姓也更难掌握话语权,更难以找到参与行动的出发点。

  虽然民间也有很多低碳活动或者相关学科项目,但若想完成“‘十二五’期间我国GDP能源强度下降16%”这样的宏观目标,转变能源消耗大国形象,获得国内产业转型与国际气候谈判取得优势“双赢”的进步,只能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

  如何拉近“远在天边”的气候变化?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而且会有严重后果,但是如何让公众搞懂什么是气候变化,仍然是媒体和科普工作者头疼的事。

  气候变化报道未来要面对几个挑战。首先是科学性问题,怎样清楚完整地表达一个科学理论,又能让公众理解?另外,在报道时怎么客观展现各种不同研究观点以达到真正的平衡。当然还有就是文章如何贴近百姓生活。

  即使是气候变化传播起步比中国早十多年的发达国家,让公众持续关注气候变化报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报道者本身就已经开始泄气了。在中国,气候变化传播从2009年才开始大规模兴起。

  如今减排话题举国关注,现在是时候找个合适的方式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了。而媒体和科普工作者现在最需要的无疑是找到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把远在天边的气候变化拉近到人们身边,让高位运行的低碳政策在普通人中间找到落脚点。

  只有如此,才能让应对气候变化真正做到深入人心,才能让大家真正积极参与,从举国关注变成群策群力,把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转化为自下而上的转变。

  也许现在气候变化跟公众之间还有距离感,但政府、NGO、媒体、科普机构等要通过各种方式逐渐缩小这个距离,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相关活动或项目。

  在分析了种种原因后,也许我们仍很难在短期内找到答案。一旦我们开始审视我们在气候变化报道中的问题,找准今后的方向和方法,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就会逐渐从“镜中花”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公众可能就会像关心PM2.5那样关心气候变化,进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到时候,“美丽中国”也将不再是个梦。窦莉新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