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回应“地表水含大量抗生素”:不代表饮用水有风险

2014年05月12日 09: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发布的全球首份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报告就预言,抗生素危机将比上世纪80年代的艾滋病疫情更加严重。而对于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的中国而言,危机更为严峻。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吃过抗生素,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消炎药”,有点儿头痛发热,很多人就自己吃上几片,它对于治疗和减轻病痛,可以说功不可没。不过近期发表的一份学术报告打破了这种既定印象。报告称,我国的地表水中也含有抗生素,而且种类高达68种,其中部分抗生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的检出频率高达100%。不少人调侃,“喝水,顺便吃药”的时代已经来临。地表水中的抗生素从哪里来?又会对饮用水安全有多大影响?

  抗生素的出现,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但短短几十年时间,抗生素又成了一把威胁人类健康的“双刃剑”。尤其在这种原本应出现在药品中的物质大量出现在我们的地表水中时,这种威胁无疑更令人担心。

  在一份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国地表水环境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中提到,目前我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且浓度较高,另外还有90种非抗生素类的医药成分被检出。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肖永红教授指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因为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抗生素药物残留在环境中。

  肖永红:一方面是农业、养殖业和人为原因,还有药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残留,甚至包括老百姓平时生活抛弃掉的药物,都可能导致环境中药物的增加。

  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85%用于国内的医疗和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超过美国10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付涛说,尤其是在养殖业的应用上,抗生素药类残留最容易污染水体。

  付涛:我们大量的抗生素来自于畜禽养殖以及农业污染。为了防止大量圈养的,集中养殖的畜禽不生病,会大量的使用抗生素,这些(动物饲料、排泄物)排出去进入天然水体,地下水体很多。          

  进一步探寻根源,水体中抗生素超标,可以等同于,当地的人和动植物过多使用了抗生素。按研究报告给出的说法,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黄浦江等地的检出频率高达100%;例如用于治疗肺炎、痢疾的磺胺甲噁唑,在辽河和海河流检出的浓度高达每升上百纳克,而在英国则小于20纳克,西班牙河流中更是未检出相关药物。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内“滥用抗生素“的严峻形势。

  同时,对于显存于地表水体中的药物残渣,要在末端进行处理清除并不容易,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会是一笔大投入。长期关注地表水水源地水质问题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彭文启介绍说:

  彭文启:现在抗生素是污水处理厂没有设备处理,自然界也很难降解,据我了解要完全处理掉至少可能需要一笔很大的投入。另外一个呢,他这个影响的效果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不像什么重金属能够很快显现出来。

  其实,对于网友来说,“喝水,顺便吃药”的调侃不是幽默,而是深深的无奈。然而专家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地表水中含有抗生素并不代表我们的饮用水就有风险,只有当特定水源区域的抗生素含量超过安全标准,才会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上述报告调查所针对的地表水是涵盖调查区域内的所有水体,这其中的一些地表水并不作为水源使用。有专家认为,地表水中含有抗生素与饮用水安全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特定水源区域的抗生素含量超过安全标准,才会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但即便如此,抗生素超标的情况仍然可能导致多种危害。

  肖永红:环境中残留有抗菌药的话,药物可通过食物链直接进入人体,导致人体摄入这些药物,这些药物本身也有副作用。第二方面,会使环境里的细菌变成细菌耐药的状态,残留的药物越多,耐药性越强,会导致超级耐药性;而且耐药细菌会直接传递给我们人,导致人体一旦发生感染和疾病时,治疗起来会非常苦难。  

  肖永红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源头下手,完善水质监测检验相关机制,改变生活方式,才可能根本上解决环境中药物残留的问题。

  肖永红:首先,大家要树立药物合理使用的理念,在生病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第二,在动物使用药物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目前,农业部已经出台一些文件,但管理的文件是否比较好的落实不太清楚。如果能加强相关管理会更好。第三,药物企业、原料和制剂企业等要加强管理。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采取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办法,本身就要求企业对生产的废料和残渣进行规范处理,如果进一步严格相关标准,对环境会更有利。 (记者站沈静文 杜希萌)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