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环保部门:工地停工对控制PM2.5最有效

2014年05月16日 16:2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去年8月份,南京因为举办亚青会而实施环境管控,市民抬头就能见蓝天。然而在各项环境临时管控措施中,是工地停工作用大,还是企业停、限产的效果明显?记者昨天从南京市环保局获悉,该局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了亚青会环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功经验,为今年8月的青奥会提供借鉴。

  扬子晚报记者王娟

  数据

  南京去年8月份PM2.5浓度降11.6%

  去年8月,南京环保部门用一个月时间采取了环保“高压政策”来确保空气质量的稳定。实际上,最后的结果也十分给力,整个8月份,南京市民都能享受到“零污染”的好空气,实属难得。然而,各项措施中,最有争议的是工地停工和近100家污染企业临时停、限产。

  亚青会期间,南京比赛场馆及接待酒店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所有工地全部停工,以保证周边空气质量。而1公里之外的工地,渣土运输、打桩作业和拆迁作业只能在白天施工,夜晚必须全部停工。这项措施对南京的帮助是什么?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监测结果,去年8月份南京空气中的颗粒物相比7月份下降了2029吨。在进行这项研究时,监测人员还对颗粒物的下降进行了精确分析,数据显示,和2012年同期相比,去年8月南京PM10与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18%和11.6%。

  以PM2.5为例,专家分析说,一个月就能下降11.6%,这是非常“罕见”的。这说明,“虽然现在南京的PM2.5来源仍在分析中,然后治理才能‘对症下药’,可是‘亚青’期间的临时管控措施可谓‘无心插柳’。”他告诉记者,“这说明工地停工对控制一次颗粒物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易于操作。同时对于改善空气还有足够大的提升空间。”

  企业停产限产能控制多种污染物

  煤炭等燃料的燃烧、机动车排放的废气、工厂排放的废气带来的危害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根据去年8月份的加密监测,南京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达到715吨和528吨。“两项指标中,氮氧化物的减排是超预期的,”相关专家表示。

  据介绍,燃煤、燃油、燃气均会产生氮氧化物,但是南京的氮氧化物污染有50%来自机动车,因此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尤其是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黄标车,是污染防控的重要手段。

  记者了解到,相比其它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控制将更为复杂,难度很大。“因为南京的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复合污染转化,”专家说,企业停、限产优势在于能协同控制多种污染物。而在具体的监测分析中,和2012年同期相比,去年8月南京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下降浓度分别是22.2%和26.8%。

  “在南京的PM2.5中,很大一部分是二次污染物,无法采取直接控制的措施,需要针对PM2.5中二次污染成分对应的前体物进行控制,协同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但专家认为,“采用对企业的临时管控措施成本较高,操作难度大,因此不可能长期执行。”

  空气质量改善还是要靠“措施”

  今年早些时候,南京出台《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通过4年的全面努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灰霾天数明显下降。到2017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下降20%左右,并将相关降低PM2.5的目标下达到各个区、园区。专家表示,“从亚青会期间的管控措施来看,南京改善空气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减排空间也比较大。”

  专家表示,去年8月份南京空气质量改善,一方面与针对工业点源、机动车流动源及扬尘面源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一定程度降低污染排放;另一方面也与亚青会期间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有关。但是,“虽然空气质量改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气象因素,但环保措施一样十分重要。”据介绍,在总结了亚青会期间经验后,今年青奥期间管控措施“升级”,比如要求8月1日起,所有在建工地全部停工。

  另外,专家提出,“臭氧和PM2.5是复合污染物,应该把两种污染的防控联系在一起。”根据南京市的臭氧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专家提出南京市臭氧污染控制应优先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同时强化观测的建议。同时,专家还支招:“针对臭氧等指标易超标的问题,南京应进一步加强对石油、化工、电子行业、机动车、喷涂、加油站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管控。”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