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破解“邻避”困局贵在环保公信力

2014年05月20日 09: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据报道,广东化州拟建一殡仪馆遭到群众反对停建、杭州余杭居民抗议规划中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近期接连发生的两起因环境问题导致的事件让“邻避运动”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网民认为,地方政府在日益高涨的“邻避运动”面前,已经陷入一种“上马———抗议———停止”的被动局面,任由其发展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疏解“邻避思维”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信息透明度,建立公众参与和沟通机制,打破环保失信于民的僵局,形成环境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逢建必反”失理性

  有网民指出,“邻避运动”虽然可以让政府对计划上马的项目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审慎定夺,但往往造成公众对待建项目危害性的夸大,以致形成“只要政府支持的项目,我们便要反对”的盲目行为。

  “邻避运动”是指居民为了保护自身生活环境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公用设施干扰,而发起的反对运动。

  网民“王钟的”指出,“邻避运动”是否给当地居民带来最大化的利益,其实是存有疑问的。以化州殡仪馆事件为例,如果殡仪馆最终建设不成,当地死者遗体还是要运到远在茂名的殡仪馆火化,最远距离达到130公里,很难说这种“邻避”是一种理性选择。

  网民“寒竹”认为,“邻避运动”在现代社会中是难以避免的。任何一项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或工业设施都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某种负面效应。遗憾的是,地方政府在日益高涨的“邻避运动”面前,似乎已经陷入一种“上马———抗议———停止”的消极模式。这种被动的局面如果不改变,不仅中国的经济发展无法继续推进,就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都无法建造,最后只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困境。

  “环境恐慌”成诱因

  “为什么过去企业投资项目,周边百姓大力支持?为什么现在百姓对引进投资项目如此强烈反对?不是不明真相,而是太明白真相,过去一些政府和企业在环保方面透支了老百姓的信任,污染为害一方,百姓只有发起邻避抗议。”网民“范剑平”说。

  网民“吴江”也表示,民众的担心并非多余,因公共项目管理失当、监管缺位而导致环境污染,并对周边居民权益造成损害的先例,很大程度上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根本诱因。

  网民“李拯”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特殊的“环境敏感期”。“发展中”的现实国情,注定不能完全避免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型中”的经济现状也难以完全做到“零污染”,环境保护的现实水平跟不上公众的预期速度,兼之一些地方项目引进透明度不够、公共决策罔顾民意,容易引发公众的“污染猜想”,从而衍生出“环境恐慌”。

  转变发展观是基础

  不少网民认为,要破解“邻避”困局,首先地方政府必须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G D P,而是民众的福利最大化,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发展观基础上,再选择项目。项目建设之初则要坚持信息透明公开,同时,建立并执行一整套抵御环境风险的公众参与和沟通机制,以及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环境换经济、以环境换政绩的不当之举。

  网民“金根”指出,疏解“邻避思维”,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变压力为动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相关项目到底会不会产生环境影响,要拿数据、摆事实、讲道理,国外是怎么做的,采用的是啥技术,居民的健康是如何保证的,一一罗列出来,再耐心地释疑解惑,设身处地多替当地百姓想想,而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

  网民“诸大建”进一步指出,破解“邻避”现象,在主体上,利益相关者之间要有高的信用和妥协性;管理或过程上,重视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挽救;技术或对象上,有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分析并对损失有足够补偿预案。

  (记者 班娟娟 整理)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