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量化标准提高市长治污意愿

2014年06月06日 14:4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他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曾听到这样的声音。

  实际上,持同样想法的地方行政长官绝不仅仅是这一位,一些在台上大讲治污的领导,在台下的实际行动却乏善可陈。市长们之所以不愿花大力气治污,原因显而易见:求升迁、求提拔,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治污投入大、见效慢,市长们不愿投入似是情理之中的事。

  把几百亿埋在地下,群众难道就真的看不见吗?未必。可是,即使老百姓看得见又能怎样,负责考核提拔的上级官员看不见,官员的前途也因此被“耽误”了,岂非得不偿失?市长只追求眼前政绩而不顾生态环境,固然需要好好批评,但我们更需要思考:促使市长愿意治污的长效机制如何形成?

  治污工程只是一个典型样本,一些地方民生工程的遭遇大都如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把环境治理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或者对市长实行“一票否决”,诚然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如何考核,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是什么,怎样操作,却需要仔细思量。在目前的粗放式责任追究机制之下,只要环境没有恶化,相关领导就几乎不必为此承担责任;如果稍有改善,就会放大其功劳。无疑,这样的考核机制难以有效推进环境治理。

  把群众意见作为官员考核内容,理论上是个好办法。让群众说的话有分量,官员才会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然而,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一是群众意见难以刚性量化,二是群众意见难以与官员施政同步,三是群众意见可能杂糅不一。因此,难以形成解决环境治理问题的长效机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标准化的社会,尽管做不到社会建设的每个方面都标准化、量化,做不到每个标准化、量化都绝对科学,但无疑为建立解决类似“市长不愿治污”问题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绿色GDP,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化、量化的指挥棒,就会导致路径依赖难除,科学理念难以真正落地。

  因此,提高市长治污意愿,急需建立量化机制。有了标准化、量化的机制,将带动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的变化和问责机制的变化,从而建构起更加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郭文婧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