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善空气质量 重现蔚蓝中原

2014年06月10日 13:4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近两年,包括河南省在内的一些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与各省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责任书》。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及时作出了“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打造“美丽河南”等重大决策部署。河南省政府近日正式印发了《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蓝天工程》),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河南的战略高度对本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找准原因科学治霾

  为提升监测能力、服务群众生活、推进社会监督,按照河南省政府的要求,省环保厅积极推进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设。2013年底,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全部建成PM2.5等污染物监测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3级联网。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开展了PM2.5等污染物监测,并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进行评价,通过环保部门的网站向社会实时发布监测数据。

  从目前的监测结果看,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与国家的年度考核目标差距依然很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科学分析污染成因。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机动车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等。初步分析,河南省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两个不合理、两个新因素和三个不到位。

  两个不合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河南省产业结构偏重,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0%,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占到工业总污染负荷的30%以上。在能源结构上,河南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是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两个新因素,是机动车污染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日益突出。河南省机动车保有量在2013年底达到了1369万辆,其中老旧“黄标车”达到110万辆,机动车尾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多种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危害较大。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是餐饮油烟、印刷油漆、油库、加油站等逸散的大量油气,加剧了颗粒物污染和雾霾天气。

  三个不到位,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和环境污染治理不到位。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法排污、超标排污、恶意排污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加上环境执法存在取证难、认定难、查处难等问题,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进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污染物排放增长的速度。

  “两调三控”推进治污

  河南省政府根据国家部署,结合河南省的实际,制定了《蓝天工程》和《2014年度实施方案》,明晰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蓝天工程》从深化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城乡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5个方面细化了29条工作任务,同时,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治保障、应急保障、科教保障5个方面,明确了14条保障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两调”、“三控”。

  “两调”,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治本之策。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结构性污染,是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为此,《蓝天工程》提出,把就业容量大、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严控钢铁等“两高”行业新增产能,不再新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严重过剩产业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禁止高硫煤使用,划定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格控制原煤散烧。实施燃煤锅炉集中治理,推动城市集中供热区内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加快产业集聚区能源结构调整。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绿色建筑、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三控”,即控尘、控车、控源,着力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强化精准治理。

  控尘,即严控城市低空面源污染。强化扬尘综合治理,遏制道路交通扬尘,全面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全封闭设置围挡墙、地面硬化,加强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控车,即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严厉查处无环保标志和冒黑烟车辆。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积极推广环保节能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升车用燃油品质。

  控源,即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环境容量定项目,从严控制新增工业大气污染物。深化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火电、钢铁、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燃煤设施的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制订大气污染应急预案。

  部门联动,强化问责考核

  首先,《蓝天工程》彰显了目标任务的刚性约束。针对颗粒物污染突出的实际,《蓝天工程》以减少雾霾天气为目标,强调大气污染控制目标是降低颗粒物浓度,并强调了对重点区域进行量化考核。省委、省政府把环境空气质量及颗粒物削减目标列入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了部门分工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目标任务经过上下反复推敲、科学测算,兼顾了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是硬指标、硬任务、硬约束,是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

  其次,彰显了发展与保护互促双赢的科学发展理念。《蓝天工程》在措施上突出了防治大气污染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从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另一方面,明确把推动转型升级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主攻方向,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导引,倒逼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彰显了全方位多领域同时发力的治污新思路。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属地管理和区域协作相结合,以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突出能源、工业、交通等多个关键领域齐头并进,从源头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气体等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控制和减排,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大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彰显了部门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治污新模式。《蓝天工程》从编制到实施,注重了多部门的合作参与、协同推进,具有起点高、覆盖面广、方法科学等特点。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明确了环保、工信、公安、交通等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和考核问责,有利于形成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

  第五,彰显了强化责任强力问责的考核新机制。《蓝天工程》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政府是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省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实施生态补偿扣款、环保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对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且连续两年持续恶化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对达不到治理要求,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依法实施停产治理或取缔关闭。

  第六,彰显了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蓝天工程》强调加快构建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在明确政府统领责任的同时,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宣传大气治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倡导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以制度保障年度任务落实

  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抓好落实是关键。2014年是全面推进《蓝天工程》的开局之年,为此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分解年度任务,全力抓好落实。按照河南省政府要求,省环保厅对《蓝天工程》进行了年度任务分解,组织制定了《2014年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抓好控制城市低空面源污染、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加强制度建设5个方面的36项具体工作,为实施《蓝天工程》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

  二是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执法监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河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立法,下决心解决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测能力差、执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区域性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倒推重点污染源排放浓度限值。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建立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环境执法机制,加强环保、公安等部门执法联动。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完善大气环境监控网络,对重点污染物排放实时在线监控,推动建立省、市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加强环保、气象部门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制定应急预案,推动各地完善应急响应,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确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限行、扬尘管控等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工作。

  四是加大信息公开,推进社会监督。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公布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各地也要在主要媒体上定期发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污染物排放、治污设施运行、监督执法处罚等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环保社会团体的监督推动作用,鼓励公众监督举报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张庆义

  作者系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