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为什么会产生“绿色疲劳”?

2014年06月12日 12: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个好办法。对于日趋严重的垃圾围城等问题,能够从源头进行有效的分类,对于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决定性作用。

  在英国,垃圾分类已成为很多居民的自觉行为。然而,近来英国的垃圾回收率却迎来十多年来的首次下滑。有当地媒体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英国国内过多的垃圾站,以及过于复杂的回收程序,导致居民产生“绿色疲劳”,不愿分类。

  英国人产生的这一困扰,让笔者想起前些年颇具争议的一篇报道。曾有国内媒体报道,一些景区垃圾桶设置间隔过多,垃圾桶过少,使得游客“不得已”随地扔垃圾,污染景区环境。但是又有不少反对声音,举例说在日本大街小巷都见不到垃圾桶的影子,但日本人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垃圾袋的习惯,即使有垃圾也绝不会乱扔。因此,不该苛责景区的垃圾桶不够,还是该从提高国民素质上下功夫。

  在笔者看来,前面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们倡导环保行为,理应以培养环境意识为根本;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做环保要付出的代价过大,即使有了意识,也未必全然会转化为行动。刚刚由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从知到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是什么使得环保政策叫好不叫座?除了反思公众环境意识不够、奉献精神不足外,还应更多地从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上找原因。据了解,在英国一些地区,居民家门口放着9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规则细化到硬纸板与纸张不能混放、塑料瓶与玻璃瓶要分开、罐头盒与喷雾剂罐要放入不同的垃圾袋等,如此细致的分类,大概需要一段时间系统地学习有关分类的书籍以及亲身实践方能做到。若要都市里步履匆匆的职场上班族一大早面对这9个垃圾箱细细分类,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任何政策的实施,社会人都有义务承担其成本。这话不假。但如果政策成本已经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那么无论是政策的执行效果,还是公众的接受程度,都将大打折扣。好的政策,绝不只是纸面上的好,还必须是落到实处的好。

  为了挽救困局,英国人已经打算在部分地区选用混合垃圾箱进行回收,简化垃圾分类程序。而我国也有些专家提出,从目前我国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水平出发,应该尽可能简化垃圾分类程序,只需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即可。这应当算是个多数人都能做到的好提议。

  门槛太高了,让大多数人过不去,还不如暂时削低门槛,让一些人入门再说。这并非妥协,也不是倒退,而是适当的策略。 徐琦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