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是谁不把专家当回事儿

2014年06月20日 11:26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我刚工作的时候,原料液流量是人工一小时计一次,现在是在线随时监测。”6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作讲座普及PX知识。

  曹湘洪是少数几个从生产一线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化工人,他因为向公众解释PX而被“砖家”,甚至因表示PX比液化气爆炸危险性小,被网友攻击。他不明白,为什么风险防控越来越严密,公众却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这个数据来自于癌症论文集1—101卷”“管道相当于大炮的钢等级”“浓度由三台自动分析仪共同测量”……曹湘洪的每个观点都依托着大量的事实、验证与数据。

  专家的话从何而来——从实验数据、客观事实、冷静分析、严密逻辑、审慎推导中来。因此,专家观点是专业判断与客观事实的结合体。

  笔者并不反对对专家的质疑,但对专家的质询应当是将专家观点与事实比对的过程,公众的关注点应聚焦于事实,而不该日渐形成对专家脱离事实的习惯性质疑。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质疑应该适度,毕竟专家对该领域整个知识体系进行了多年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是一个行外人通过网络查询或常识能够判断的。

  如果说舆论对专家的习惯性质疑已成声势,决策按需采纳专家意见的现象同样存在,“合意的听,不合意的不听。”一些被聘为顾问的学者就曾无奈地表示,总说些不合政府思路的话便不再被顾、被问了。

  笔者曾参加过某市某产业咨询会。由于围绕一个被视为潜能巨大的新材料产业,会议讨论异常热烈。由于了解国内外发展前沿、技术路径分歧等产业概况,被邀院士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前瞻产业发展,因此并不主张政府一上来就铺大摊子,定大目标。

  会中闲聊时,一位当地同行对院士们评价却是,他们都是搞科研的,不了解实际情况。这一观点代表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对院士的看法。而事实是,了解产业发展、到各地调研一直是专家“修行”中的必修课。

  笔者并不了解,咨询会的意见最终被采纳了多少,只看到咨询会的书面意见是专家肯定政府的计划书,与会议现场情况并不相符。

  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不相符会不会是公众“拍砖”专家的源头?上行下效是一个可能,另一方面公众是政府决策的直接感受者——如果说这是专家评审过的,那么板子又打在了“专家”身上,谁会想到评审过程中的波折。

  话语权“绑架”、箴言被漠视,不把以事实为根基的专家当回事儿,是对事实的质疑,这悄然腐蚀着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一环。谁是始作俑者,需要深思。张佳星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