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美原油禁令或“松绑” 凝析油打起“擦边球”(2)

2014年07月07日 10:07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6月25日,美国白宫发言人Josh Earnest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我们在原油出口方面的政策并未有任何改变。”

  “在美国,官方的解释是,允许成品油,或可理解为原油加工品的出口及煤炭资源的出口,事实上,美国本身就是汽、柴油和煤炭的出口大国,邻国加拿大等,都受益于美国的这项政策。但字面的另一个重要意思是,不允许原油出口。”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路透社认为,破除原油禁令“并非那么直接”,恰恰是一次政策的“擦边球”。分析称,美国商业部工业和安全局利用现有条款中的“灰色”地带,对美国放宽原油出口开展了一次试点工程。

  根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的观察,美国并没有100%地限制原油出口,“灰色地带”、“擦边球”一直有。

  2012年,市场就有传闻称,美国政府已批准英国石油公司(下称“BP”)作为第一家批量出口原油的公司,向传统美国原油主要进口国加拿大出口原油。

  为人所忽视的另一点是,据美国的政策,原油可以进行“例外性”出口。公开报道的一则数据是,美国政府2013年授予了103家公司原油许可证,比2012年授予的66家高出近一倍,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除去十几家石油公司,剩下被授予许可证的石油公司都将原油出口到加拿大,只要能在当地炼制,加拿大公司就可以购买美国原油”。

  另一项资料是,美国工业和安全管理局2012年曾签发两份可向中国、意大利、墨西哥及韩国出口石油的许可证,签发了3份许可证出口到巴拿马,一份许可证向新加坡出口石油。该部门没有说明这些许可证的性质,也没有说明哪些企业会出口多少桶原油,但有数据显示,中国曾在2013年1月购买过美国26.7万桶的石油。

  从这个角度看,不管凝析油属不属于未加工的原油类产品,美国事实上都没有完全堵死原油出口这条路。换句话说,《华尔街日报》的上述解读可能是对美国原油政策的一种误读,而美国官方所言的“政策并未有任何改变”也确实言之有理。

  机构Clear view Energy分析员凯文·布克直言不讳:市场对这则新闻的反应“可能过度了”,因为尚不清楚美国商务部是否通过允许凝析油出口来对原油禁令做出真正改动。

  两点催松绑

  美国商务部放开凝析油出口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湿井开采商的积极性,但又防止了常规原油的流失。由于凝析油与原油存在一定的替代性,放开出口可缓解部分轻油过剩的压力

  “虽然讨论激烈,但我还是认为美国在原油出口政策上‘开了个小口’。”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总体上看,美国的举措还是值得业界的关注。至少,在对外原油出口的心态上,美国有了微妙的变化。”

  美国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参议员Lisa Murkowski也称,“批准两家公司出口凝析油的举措,是朝着反映美国能源最新现状迈出的合理的第一步。”

  “奥巴马政府批准两家美国公司出口凝析油的决定不意外,但意义重要。”普氏能源资讯美国能源政策编辑主任Bill Loveless称:“几个月以来,美国政府官员一直在暗示,已有数十年之久的限制美国原油出口的法律已不合时宜。”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市场要求放开原油出口禁令的呼声此起彼伏。去年12月12日,美国能源部长欧尼斯特·莫尼兹就在普氏全球能源峰会上称,“美国是时候重新考虑改变能源政策,解除持续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今年5月,莫尼兹再次作出了类似的表态:美国正考虑放松原油出口禁令。

  “就现状看,美国有成为原油出口国的基础。”林伯强和韩晓平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页岩气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的能源自给率不断提高,极大地缓解了对中东石油市场的依赖。多出来的石油资源与其继续进行战略储备,还不如对外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绑定了与美国能源“后花园”加拿大的能源根本利益,并最终保障着本国的能源安全。美国煤炭的出口更为“简单粗暴”——2002年到2012年间,光煤炭出口,美国的收入就从16亿美元直线飙升至148亿美元。

  “促使美国考虑该问题的一个动因是,美国生产的原油品质上可能与该国当前的炼油能力不太匹配。”莫尼兹今年5月提到了另一层动因,“多个部门正在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美国商务部将自然地担起作相关决策的责任。”

  目前,美国绝大多数的油品都属于轻质原油。但由于长期进口来自中东的重质原油,美国的不少炼厂更适应重质原油的炼化,反而邻国加拿大的不少炼厂,相当匹配美国轻质原油的提炼。

  除了经济利益和炼化条件的因素,美国的国家政策决定了原油及中游的炼化行业必须保持长期繁荣。奥巴马任上,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就业。与此同时,石油行业是最能解决就业难题的行业之一,因此,通过石油行业的长期繁荣,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同时,更能保障就业,给市场提供更好的经济数据及信心来源。

  关于这一点,《华尔街日报》分析,致密油使得美国石油自给度大幅提高,出口禁令却导致供应过剩,“进而,库存堆积令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受压,打击本土石油开发商的投资意愿,并影响就业数量的增加,成为美国能源复兴的巨大阻碍”。

  还有分析称,在美国原油生产增加,及同时实施进口禁令的情况下,美国国内原油价格可能会因供给增多而下降,这打击原油开采商,并最终打击页岩油生产,“现在,与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相比,美国页岩油开采的成本仍然较高”。对此,花旗研究商品部门全球主管Ed Morse称,鉴于国内原油产量增加,美国政府迟早要决定扩大原油出口。

  多方的博弈

  短期内,美国政府通过修改法律来改变当前原油出口政策的概率不大,但在当前美国原油市场结构性过剩、炼厂难以消化的格局下,放松原油出口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只是过程会很艰难

  华泰长城期货分析师刘建认为,就本次凝析油的出口看,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方面,凝析油在美国液态油气初级产品中占比约为10%,不算高;另一方面,页岩凝析油产区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西南部,实际可出口量也不会太多。

  在韩晓平看来,站在全球能源格局的视野,松绑原油出口的好处和坏处并存。潜在的一个利益链是,页岩气革命的出现,增加了美国国内的供给,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的,也许20年后,美国成为了原油净出口国。

  “一方面,这可能是一个信号,即美国除了靠金融工具之外,又掌握了一条影响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的武器,彻底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美国可以打压政治对手,比如俄罗斯,通过自己的原油出口,解决乌克兰的能源危机。”韩晓平说,“不利的一面是,中国和俄罗斯又会抱得更紧,同时,凭借自身的石油进口大国地位,又再次进入本属于美国利益范围的中东。”

  “因此,美国原油松绑政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不会轻易就放弃原油出口的限制。”韩晓平认为,解除禁令的“时间会很漫长,过程也很艰难”。

  真正对美国松绑政策造成影响的,还是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目前,包括埃克森美孚、康菲等在内的国际石油公司都期望美石油出口能够解禁,这样将能够缓解美国国内原油供大于求的局面,刺激纽约油价回升,增加上游盈利,还能刺激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观点认为,短期看,美国可能慢慢放开对原油出口的限制,造成的市场影响很可能不及想象中那么大。

  《华尔街日报》提供的观点是,美国炼油企业认为放开凝析油出口将威胁国家安全,使美国炼油企业未来不得不使用更加昂贵的进口原油。同时,还可能引发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变化担忧,对他们在炼油设备上的投资构成不利影响。

  环保人士认为,如若任凭美国的石油繁荣继续上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举步维艰,届时,减少碳排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加拿大的一些炼厂称,不希望美石油出口解禁,“因为一旦解禁,他们将无法继续享受物美价廉的原油”。

  “抛开页岩气开采本身的不确定因素,目前美国的政治机制在于,一些重大的决策都要经过国会。但就短期看,综合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种种利益考量,他们能否真正放松对原油的管控,还非常难说。”复旦大学能源专家吴力波教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由于国会两党分裂严重,中期选举逼近,考虑到石油出口解禁可能对炼油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及来自环保人士的反对,美国尚没有可能在短期内解除原油出口禁令。”有分析称。

  《华尔街日报》称,国会预计在11月4日选举前不会通过立法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因为议员不想为可能推高的美国油价担责。

  在吴力波看来,可见的预期内,美国都不可能放松对自己国家原油的管控。“我这边的一项数据是,即使到2040年,美国仍不会改变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具体可能仍达到32%左右。基于能源安全这一点的考虑,再换位思考,美国估计会好好考虑自己的政策是否合适。”她说。

  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来说,美国能源政策变化同样值得警惕。一方面,中国仍要按自己的节奏保持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应对能源市场中各种不同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或可同样审视自己的能源政策,即在强调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中国传统能源的布局,并挖掘相关潜力,以综合平衡地发展。(记者 黄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