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邻为壑 or与邻为善

2014年07月08日 15: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姚伊乐

  邻避运动迭起,不少企业与周边居民相处不睦,争议不断,是非难断。

  其实,如果真从法律上断,也并非无法辨明。不过,即便能够辨明,由于枝蔓横生、盘根错节的复杂原因,仍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对于一个有着数十年历史的企业或设施来说,周边居民责怪其诸如防护距离不够、影响生活环境,是以邻为壑。不过,如果是企业先存在于此,绝大多数居民是后来者,那么,是企业以邻为壑呢,还是居民“以壑为邻”?而居民之所以以此为居所,又由区域规划所定,而区域规划则又是城市发展扩张所需,城市发展又是居住者所推动的……

  穷根究源,陷入死循环。当然,这绝不是说企业就有理由污染环境——企业应该与时俱进改进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而居民也应该选择更为理性的方式提出诉求,加强监督,推动治理,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在于沟通

  是以邻为壑,还是与邻为善,其关键在于沟通。沟通是一门学问,就我国目前频繁发生的邻避运动而言,沟通的主导者应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如果这两个主体都缄默不语,就难免有别有用心者从中作梗,散布谣言,激化矛盾。

  苏格兰诗人德拉蒙德有句名言:“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早已不应再固执,当然更不是奴隶,如今沟通的关键在于“会不会说理”。

  怎么说理?“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早已阐明。

  沟通需要技巧

  与公众的沟通,自然是对公众说。那么,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

  首先,应在争议未起之前说。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应该对事物发展有个大致明确的预判,对于基础设施或生产设施周边的环境状况、人口状况的不断改变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应该有相应的应对之策;对于最初的一些投诉问题,更应重视,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在较大范围争议发生之前,要“说”,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向公众说清楚,把政府和企业采取的应对方法说清楚,让公众有所了解和准备,将一些矛盾和冲突消弭于无形。

  其次,争议发生时要尽快说。先机既失,公众已经发现问题,却还未清晰地了解实情,此时,政府和企业莫要回避、沉默,更不要怕争议。纪伯伦说,“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在公众提出质疑时,积极主动、直面问题应该是责任方最基本的态度。在当地百姓反对无锡锡东垃圾焚烧厂运行的群体事件中,正是因为当地各级政府部门无视居民的质疑,后来被动回应过程中又应对失宜,才最终使已经建成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厂闲置3年,造成多方面的巨大损失。

  再次,要讲究“说”的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回应公众质疑时,都应该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思考并回答问题,最忌讳高高在上、自说自话、照本宣科。说话方应该将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政府关切融为一体。而实质上,这三者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三者之间的“交集”,尤其是能够找到三者利益代表的“交集”。在现实中,村级(街道、社区)干部一般就处于这个“交集”,他们本身是居民,代表居民利益;企业处于这个区域,他们是主管;同时,他们又直接对上级政府负责。因此,最基层官员在各方出现争议时,就是最好的润滑剂和调和剂,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的老百姓是善良和通情达理的,政府应多加引导,企业更要与邻为善。没事的时候,坐下来和老百姓多谈谈,多沟通,提前了解公众意见,可以防患于未然;遇到事情的时候,更要多和老百姓谈谈,积极解决问题,这才是相濡以沫的邻里相处之道。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