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水北调:如何真正“解渴”

2014年07月21日 11:08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参与互动(0)

  南水北调,一条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不均的战略性工程,在经过50多年的勘探论证下终于梦想成真。今年汛期后,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汩汩清水将经过1276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千家万户饮用水。随着全线通水时间的临近,丹江口水库治污进度缓慢、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再次成为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

  南水北调的缘起:“干渴”的华北

  在我国水资源版图上,水资源分配不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广袤的长江流域以北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6.9%。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占到全国80%以上,而在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14。

  不仅如此,严重的缺水还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据统计,华北平原已累计超采地下水1200亿立方米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地下水漏斗区。海河流域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河流域天然湖泊湿地占平原面积的比例已从过去的10%减少到不足1%。

  因此,水一直是北方诸多城市的期盼。据《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预测,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城市2030年的缺水量为128亿立方米。

  持续干旱、地下水超采严重,水危机正在困扰着北京等多个城市。据北京水务部门介绍,1956年至2000年,北京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4亿立方米,但是1999年以来,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目前北京年均水资源量仅有2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38%。

  事实上,北京缺水由来已久,北京自1949年以来就曾经历三次大规模缺水危机,而随着北京的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丰富的地表水系迅速断流、干涸,甚至地下水也超采严重,缺水居民渐渐逼近。

  据了解,一个城市的供水安全系数能力与日最高需水量正常情况下为1.3-1.5,有的大城市则高达2。而北京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仅为1.06。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副调研员戴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控制规模。当时预计2010年南水北调的水可以到达,人口2020年达到1800万,但是2010年水没来,人口却提前突破1800万了。

  这种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巨大矛盾,致使北京人民对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到来,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思念和渴望。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规模最大的U形输水渡槽工程……这一项创下诸多世界第一的宏伟工程,可谓成绩斐然。

  博隆兴业咨询研究员朱翔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据规划,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占长江年径流量的4.6%,大约相当于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其中,已建的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规模183亿立方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山东、安徽8省市都会受益,据统计,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1亿人,而间接受益人口超过2亿人。

  据测算,在南水北调水与当地水源联合供水、相互补充的情况下,中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将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在90%以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实施以后,由于水资源的增加,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北方地区每年能够减少超采地下水50亿立方米左右,北京市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超采问题。

  环境保护部韩孝成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南水北调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它将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另外,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韩孝成说。

  南水北调存“多重难题”

  工程虽浩大,历经多年,但是我们终究即将迎来使用。在期盼之余,人们的质疑也从未停止,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南水北调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北京等城市缺水难题?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又会有哪些新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武汉博览财经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员柏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用水需求上,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太快,远远超过南水北调设计之初的规划设想。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114万,远超2005年制定的到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的人口规划目标。

  “以北京为例,从1998年至2006年8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358万人,而从2007年至2013年7年间,增加了533万人。可以看出,从2007年之后显著加快了速度。而南水北调2001年就做好了规划,2002年开工,这显然是基于一个非常保守的人口增长数字来测算北京等需水区的缺水规模,即便考虑到南水北调中线(主要针对北京等四省市)开工比较晚,可能有额外的增加来源的计划,但与北京的人口增长相比显然远远不够。况且近几年北京工农业生产规模的数量、需水量同样在水涨船高。”柏双指出,在可用的水源规模上,目前南水北调的3个水源地都存在水流量不及设计之初的预期的问题。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坊间对于南水北调工程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污染、输北方的饮用水根本无法保障等问题也提出了质疑。

  那么,对于“南旱北涝”,南水北调是否必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曾对此做出了回答,目前所谓的“南旱北涝”反映的是降水量与正常年的偏差,这个量毕竟是不大的,从整个气候格局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是合理的。

  “海河流域降水虽有增多趋势,但降水产生的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加之华北平原地下水严重超采、河流干涸,增加的少量降水只是杯水车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也曾表示。

  从上述专家的言论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气候格局并没有改变。

  如果说,“南旱北涝”现象讨论激烈,那么对于南水北调的水质污染问题更是激烈,毕竟水质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对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不达标,一些专家对此表示出了担忧。柏双认为,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水质进入北京,就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法,并加大对水源地和水源流经地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使当地政府愿意在水质上下功夫,特别是监督水源沿岸企业向水源中排污。

  水源保质是前提,但是要想保证到达北京的水质安全、卫生,进京前的1000多公里明渠的水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设置了截流沟和导流沟,防止外部洪沥水进入干渠,同时还在总干渠沿线两侧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开口线外两侧设置隔离带、架设防护网,防止人为污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水质,“引用水”的价格也是影响人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南水北调的工程耗资巨大,是否会影响到饮用水的价格,具体水价如何制定才合理?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水价标准的制定应严格遵循“还贷、保本、微利”的原则,特别是在还贷期,水价必须满足还贷要求,避免国家和工程管理单位背上包袱。另外,还要根据工程实际运行成本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水价,当然还应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以此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和防污治污。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表示,进京后最终的居民水价,相关部门正在研究中,还需要通过相关程序来确定。

  南水北调这项巨大的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会遇到种种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思维,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以后有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做出自己的预测和判断。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