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配水稀释”界定不清

2014年08月06日 11: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许伟 杨凯

  近20年来,中国废水处理工艺、设备迅速发展,总体上促进了企业废水的达标排放。但是,从根本上减少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还存在难点。

  当前,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一般是先将各类废水进行收集,然后全部进入废水收集池进行调配,但也有将后期雨水、冷却水甚至河水进入废水收集池,混合后再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污染物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浓度已经大大降低,然后经处理设施简单处理后就可以达到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这一过程中,废水处理设施对污染物总量的去除是有限的,其配水起到了关键作用。污染物去除的压力传递给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导致目前很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大,集中治污变成了集中排污。

  因为废水接管后,企业需缴纳废水处理费,为了减少原有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企业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废水的浓度。例如,从河里取水不断冲洗地面,增加地面冲洗水的产生量;冷却水不循环使用,直接进废水处理设施等现象。

  目前,工业企业废水处理配水的介质主要有生活污水、地面冲洗水、初期雨水等。配水的点位有废水收集池、曝气池、厌氧池、二沉池等,只要不是排污口,基本上都可能成为企业进行配水的点位。废水处理设施配水稀释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明确和规范,因此,很难监管。

  首先,废水处理设施是否可以配水、在哪个工段配水、配水比例是多少,这些内容尚无规范进行详细规定。但是,有些处理单元和工艺确实需要配水稀释,以降低盐度、毒性、污染负荷等因子水平,否则生化系统就会受到较大冲击甚至瘫痪。也就是说,配水成了废水处理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初期雨水一般需要收集进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期雨水达标可直接排放。但很多化工园区企业雨污分流不彻底,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为确保不造成污染事件,简单地要求企业所有雨水都不得外排,这样企业就将雨水都收集起来,然后全部进入废水处理设施。另外,生活污水在建设项目环评中一般会要求单独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但企业为了增加废水的可生化性,一般都是将生活污水排入废水收集池。

  其次,环境保护部《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将废水进行稀释后排放属于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但是,对稀释的点位、介质未做明确规定。“将废水进行稀释后排放”应该是说,只要对废水进行稀释后排放都应该属于此规避行为。但目前,对尾水进行稀释排放规避行为界定不清,在实际管理中也放松了要求,认为只要不是在排污口进行稀释,就不算稀释排放。因此,废水稀释排放的认定过程相当困难。

  对此,笔者认为,应加强源头控制和总量核算,出台相应规范要求,竭力治水。

  第一,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过程中配水的各项规定。各处理单元都不得加入冷却水、后期雨水等干净的水,并在法律中明确这一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对进入废水收集池的各类废水进行相关规定,如生产废水与地面冲洗水、初期雨水的配比为多少,研究制定各行业废水处理的配水比例范围,充分发挥废水处理设施的功能。

  第二,严格把好总量控制这道关。环评中应当明确各类产品的单位产品水耗,根据环评审批的总量要求,准确测算企业不同生产状态下各项目废水产生量、排放量及污染物的浓度和总量,对超出总量的部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立案查处,并督促企业查找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第三,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实行阶梯废水处理费。制定一系列规范标准,污染物的浓度和总量越高,收费越高,并实行总量控制标准,包括废水排放总量及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超出部分加倍收取处理费,以此来倒逼企业加强自身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第四,加强企业的清污和雨污分流措施。将后期雨水、冷却水等进行简易的处理后循环使用,不进入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加大对企业使用河水、地下水的监管,严格计量,提高水的使用价格,倒逼企业减少河水和地下水的使用量,尽量循环使用。

  第五,高浓度废水与低浓度废水分类处理。高浓度废水应尽量进行资源回收,其余暂时无法利用的部分可以进行焚烧处理;低浓度废水经处理设施处理后接管至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从而降低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压力,确保尾水稳定达标排放。另外,加强对各类高浓度废液焚烧处置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建设符合规范要求的焚烧炉,就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消除污染物为目的,而不是以形式上的达标排放为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苏中环保督查中心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