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生态强省:安徽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新路(2)

2014年08月14日 11:54 来源: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前杨村,村支书许光炎每周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走河”。村旁流淌的前杨河是巢湖“360岔”中的一小“岔”,500米左右的河道,蜿蜒崎岖。随着合肥市推行“河长制”,许光炎便成了此段的河长,职责就是带领村干、保洁人员定期清理河面河岸垃圾,防止偷排污水,保持环境整洁等。

  在环巢湖流域,18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部实行了“河长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打响“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持久战。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项目中,水环境治理项目数量最多、总投资最大,共155个项目,涵盖截污清淤、防洪排涝、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总投资324.05亿元。

  “曾经的河道杂草丛生,河水发黑发臭。 ”许光炎说,这几年大伙春季巡河、夏季扫河、秋季护河、冬季固河,河水清了,河岸绿了。涓涓细流,汇聚入湖。一条条河流像前杨河一样发生变化,巢湖水质逐步改善。

  7月22日,环巢湖流域入围首批5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步更名,升级为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示范区以合肥市为核心区,包括19个县(市、区) ,划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其中生态控制区规划用地面积达1.3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9.7%。除确需建设的道路、市政设施、生态农业、公园绿地外,该区域将一律禁止开发建设、围湖造田、围堰养殖等。

  近来,巢湖治污又多了“重典”保障。历时3年修订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日前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12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理顺巢湖水污染防治行政管理体制,到实行全民共治,再到明确对污染行为按上限处罚等等,让人们对治理好巢湖充满期待。

  放眼全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铁腕推进。环保部门打出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负责人约谈等组合拳,铁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和水质污染。重点流域水质站上新起点:淮河干流总体水质为优,境内及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省辖长江流域干流、支流总体水质状况分别为优、良好;巢湖全湖平均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新安江流域省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

  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我省力争到2015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集中式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跨界断面、污染严重的城市水体和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减轻,各地居民的“母亲河”“母亲湖”水质稳定提升。

  改革创新,让上游与下游共赢

  ——探路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撬动整个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积累经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

  “亿元对赌水质”的制度设计,开启了生态补偿之门。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安江流域,不仅总体水质为优,连续三年达到补偿条件,更是一江碧水东流、两岸秀色葱茏。在积累了运行经验后,我省正制订跨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及补偿试点办法等,业界期盼多年的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有望今年破冰。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我国水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7月中旬,就全国人大代表许继伟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环保部调研组专程来皖当面答复,在新安江畔实地考察3天后,调研组负责人方志鸣如是评价。

  生态补偿,是一种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生态环境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对公众而言,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但对流域上下游而言,却利益攸关。流域上游一般是贫困山区,却担负着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的重任。为了保护好一江清水,这些地区不得不放弃许多发展的机会,其付出的努力和成本,希望得到合理补偿。

  顶着“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光环,新安江上下游三年来就上演着一场省际之间从未有过的生态改革。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一头连着黄山,一头连着杭州,干流总长359公里的新安江,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地儿女,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起源于黄山市,三分之二流域在黄山市,新安江上游水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游千岛湖水质的好坏。

  在财政部、环保部的支持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1年在新安江流域“扬帆起航”。制度设计是,以2012年至2014年作为三年试点期,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亿元对赌水质”的设计,一时间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没有经验可循,在舆论场“拭目以待”中,在省财政、环保部门支持下,黄山市摸索前行,专门设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用三年时间走出“六个全覆盖、四个强力推进”的治理路径。

  “六个全覆盖”指向村级垃圾保洁、重点河面打捞、干流网箱退养、主要干支流综合治理、河道采砂整治、重要支流水草治理;“四个强力推进”指向干流两岸风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城乡污水处理。围绕综合治理,新安江畔近400个项目落地,完成投资345亿元,其中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完成投资60.7亿元。

  在保护母亲河这场黄山市的全民行动中,很多人改变了事业和生活轨迹。 “搬家三年穷!起初不想搬迁,后来觉得这事能干! ”掌舵一家生产粉墨涂料、年产值6亿元的化工企业,干练的程弘面对记者时富有激情地说。他所说的搬迁,正是黄山市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的一个缩影。

  “我们通过关停并转,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徽州区经信委主任方虹说,已有38家企业建成投产的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徽州园区,在试点资金支持下,通过集中治污、集中脱盐、集中供热后,基本实现了“废物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经济循环模式,年可减排化学需氧量3510吨、二氧化硫205吨等。搬迁入园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提高自动化程度,污染降下来了,效益提高了,正是这种前景打开程弘搬迁心结。

  曾经,程弘的企业和另外30家化工企业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城东工业园,100米外就是缓缓流淌的新安江支流丰乐河。河畔,一座历经沧桑的明代古塔矗立了470年,见证着岩寺面貌的变迁。 “以前从这河边走都捂着鼻子,风一吹都臭得受不了,岸边也杂草丛生。 ”市民尹先生说,如今不一样了,河边的企业全转走了,河面垃圾有人打捞,岸边做了绿化亮化,“比香港还漂亮咧! ”

  登上古塔旁三层楼高的点将台,放眼望去,向远方流淌的丰乐河畔,关停后的城东工业园一览无余,一排排工业厂房、一根根烟囱格外“安静”。这幅画面透射出当地工业治污的“强力推进”。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渔民们也“洗脚上岸”。曾经,新安江歙县街口镇与浙江交界处几公里狭长湖面上,布有密密麻麻的网箱,仅前山村就有75户村民在这里养鱼,网箱养殖面积达77000多平方米。随着生态补偿试点,网箱养殖户全部退养上岸。养鱼近20年的程武说:“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以养鱼为生,但为了保护母亲河,舍小家为大家喽! ”

  不仅水清,岸也绿了。在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的67个乡镇,“组收集、村集中、乡处理”的垃圾处置体系建立,自然村清洁全面运行,2220幢新改造的徽派建筑点缀在新安江畔。

  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安江流域,不仅有“总体水质为优、连续三年达到补偿条件”的数据,更是一江碧水东流、两岸秀色葱茏的生态画卷。随着国务院批准实施《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黄山市提出借深化试点之力,撬动整个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一种创新,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不少做法值得借鉴。积累了运行经验,我省正制订跨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及补偿试点办法、大别山淠史杭灌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办法,业界期盼多年的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有望今年破冰。

  “除了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为深化改革,我省还在积极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等,都将是试点方向。

  生态创建,让保护与开发共赢

  ——美好乡村建设、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资源产出率,循环经济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利辛县江集镇,随着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网、垃圾桶、垃圾清运车融入,示范村告别“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民家园干净整洁、花草繁茂。守着青山绿水,也不能过穷日子,多地多行业变废为宝,上演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

  淮北平原上,利辛县江集镇,前不久多了一个国家级“光环”。在环保部公布的新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名单中,江集镇榜上有名。

  江新村是江集镇环境整治示范村之一。曾经,村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如今,随着一座投资57万元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站、1万多米管网、2个新建公厕、51个垃圾桶、1辆垃圾清运车“融入”,污水、垃圾“看不见了”,村里还铺上水泥路,路旁种上花花草草,村民家园焕然一新。

  走在两车道的村“主干道”上,只见绿树环绕的村落里,村容村貌清爽干净,每隔几户摆放一个绿色垃圾桶,污水处理站悄然处理着从家家户户下水管道中流入的生活污水。

  潜山县水吼镇黄龛村燕窝村民组环境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38个获奖单位中唯一的村级工程。

  走进燕窝村民组,宣传栏里张贴着村民公约、环卫公约,垃圾池、污水池一应俱全,公共厕所水龙头、冲水箱养护一新,环村小河清澈见底,透出石头和水草。

  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拆除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做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昔日脏乱差的村落,今成宜居美家园。

  从淮北到江南,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农村清洁工程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强劲“催化剂”,让村庄美丽重现。

  自2003年我省在中部地区率先试点生态省建设以来,全省已成功创建霍山县、绩溪县、宁国市3个国家级生态县、13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环保厅提出,力争到2020年,80%的地级市、县、乡镇、村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县、乡镇、村,初步建成生态省。

  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从2013年开始,我省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会上,省委、省政府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部署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为突破口,开展综合治理。 “绿图”徐徐展开——今后三年,全省城乡环境治理将全覆盖,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将全面提升。

  青山绿水是生态优势,也是宝贵财富。呵护生态环境,守着青山绿水,也不能过穷日子。在休宁县鹤城乡左右龙村,生态旅游富了当地农民。 “现在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都是来看山看水的。”村民张金龙说,他将家里三层楼房装修成10个标间,每到节假日,房间都住得满满当当。如今,该村有近10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靠着生态美吃上旅游业“这碗饭”。

  “生态旅游之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实现绿色转型突破口。 ”省循环经济研究院负责人表示。

  在宁国,安徽凤形耐磨材料公司的卡车穿梭在收购废旧钢铁的路上,车间里一堆堆库存废铁浴火重生,伴随着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变身中国名牌产品——“凤形”牌高铬球;在长丰,安徽科鑫养猪育种公司里,沼气发电机低声作响,槽式发酵后的猪粪在翻抛机上变身有机肥料;在颍上,曾是荒滩的五里湖湿地公园碧波荡漾,4A级金字招牌吸引着游客到来……变废料为原料、废品为产品、宝藏为宝物,我省多地多行业上演着循环发展大戏。

  位于长丰县的安徽科鑫养猪育种公司,一改过去因粪污乱排受环保罚款、赔偿农民损失困境,从利用粪污入手,实现沼气发电、沼液养蚯蚓、沼渣制肥,形成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今不仅零排污,还年发电26万千瓦时,减少电费支出16万元。“我们由污染赔钱到现在治污赚钱。”该公司负责人陶立尝到了循环经济甜头。

  去年,颍上县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获评4A级景区,这是该县经营生态环境,继八里河、迪沟景区之后创下的第三个杰作。绿树成阴、碧波荡漾、人水亲和,站在生态美景前,游客或许想不到,这里曾经是洪水重灾区,“水来成沼泽、水退成荒滩”。

  总投资5亿元的五里湖改造工程,通过整理水系、疏浚河道,将挖出来的土石方用于筑高堤防,建成了集城市防洪、旅游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过去无人问津,如今生态环境美了,五里湖附近还成了黄金地块。 ”颍上县政府负责同志说。

  放眼全省,循环经济正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近年来,我省筛选了一大批工业、农业、服务业、园区等循环经济先进典型作为省级试点。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将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试点,形成国家、省和市县试点示范体系。

  “点上经验”转向“面上开花”。作为生态强省建设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循环经济壮大工程将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到2016年,我省将建成100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和重大项目,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是真正的绿色发展。 ”省循环经济研究院负责人说。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