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型投资机构将入上海碳市 减排望成独立产业

2014年09月02日 09: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参与互动(0)

  仅有企业参与、“封闭运行”后顺利完成履约的上海碳市场终于要引入机构投资者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发布《机构投资者开户指南》,正式向机构投资者开放。

  “投资人进入交易市场是一般规律,但引入机构投资者要有明确目标、风险控制以及分析过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说,“在这个新兴的政策性市场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步骤。”

  相比国内其他6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上海碳市是此前唯一一个不对社会投资者开放的市场。在上一履约年中,总计153万吨的交易全部来自控排企业。

  “交易所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一是服务政府的减排目标,二是服务企业的减排成本。”林健说。目前,已有全国前五位的证券公司、银行、大型制造业企业等“大鳄”意欲加入上海碳市,而林健的目标,是真正拉动这些投资人服务企业减排、推动碳减排产业的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称《21世纪》):上海在这个时间点上引入机构投资者,有哪些考虑?

  林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向投资者开放有三个原因:第一,首先要想清楚,投资者进来到底干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潜在风险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规范。从开市到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

  第二,这个时间点也是上海第一个履约期完成的时段。事实上,在第一个履约期之前,我们并没有市场模拟运行的阶段,所以,第一履约期同时承担了模拟与实际操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可对投资人的介入带来好处,毕竟投资人的引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还是减排,只有在减排过程中产生需求,市场活跃度才有价值可言。

  第三,上海通过这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成熟投资人。成熟的投资人应该具有强大的金融资金背景,而这些人的介入对未来产业发展是有利的。投资人进入之后,会起到资金池的作用,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21世纪》:那么现在你们对投资人的定位是什么?

  林健:我非常希望碳减排成为一个行业,并且这个行业能够从制造业里面脱出来,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制造业因减排带来的成本风险,碳市场的设计才能完成目标。

  否则我总是担心,由于我们创造了一个碳交易市场,会给制造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如果投资人的介入能为减排带来融资渠道和效益渠道,就能形成一个减排行业,如果这个行业与制造业是有区别的,那才可以说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成功。

  如果直接给制造业分配一个减排任务,让他付出高昂的代价来完成,所有的矛盾就都会指向政府。澳大利亚碳税的取消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给它的定义是减排失败,原因是所有的减排矛盾都变成了一种社会与政府的博弈。所以,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制造业,又有这么庞大的减排要求,我希望减排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投资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优质碳资产管理公司应聚集投资人

  《21世纪》:投资人的作用具体要以怎样的形式发挥?

  林健:目前的操作倾向于直接炒作碳分配指标,但我感觉这样很难与减排成本以及减排技术改造挂钩。其实这和减排企业的策略设计有关,如果企业能够把碳指标托管出去,比如让一个独立主体管理或者运作他们的碳指标,就会对吸引资金、投入技改带来好处。

  有人认为碳交易的原动力来自减排成本,要澄清的是,真正的动力是减排成本差,要注意到最后一个“差”字。

  《21世纪》:目前企业对碳资产的管理意识和能力普遍偏弱,要如何做到专业化管理?

  林健:现在企业对碳资产存在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是放在财务部管理,有的是放在节能减排管理办公室管理,有些是行政办公室、综合办公室在管理。我不反对多种形式的管理,但要强调把碳指标当资产管理,只有形成资产管理,然后再进入资本管理,才能进入到所谓的金融管理中。

  《21世纪》:这类碳资产管理公司和你们即将引入的投资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

  林健:要消除一个概念上的误解,碳资产管理与碳资产投资是两回事。可能有一些碳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在投资,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投资人未必会管理,管理者未必是投资人。对交易所而言,其实这是两个服务对象。

  碳资产管理和投资不一样。比如交易的程序和方式,是碳资产管理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真正好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做到三件事:第一,为减排企业锁定价格,把减排过程中的价格风险降到最低;第二,对程序性的、政策性的、所有的行政法律法规要熟悉,帮助责任主体完成碳资产合规;第三,发现、聚集并组织对企业手中碳指标感兴趣的投资人,追求效益最大化。

  全国排名前五证券公司将入市

  《21世纪》:从你们对投资机构的门槛要求下调也能看出,你们对各类参与者是更加开放的。目前,与你们联系的投资者都有哪些机构?

  林健:我很欣喜的是,目前与我们联系的机构各种类型都有,也符合我们的期望。比如,有行业内的“低碳粉丝”,有全国前五位的证券公司,有银行,有大型制造业企业等。

  在我看来,资金实力的门槛应该越来越低,未来门槛的设定应该逐渐过度到专业化,就像证券公司一样,让投资人逐渐走向专业化,设立管理规范门槛。

  《21世纪》:投资者进来之后,按照上海的情况首先还是要从企业手上买,现在每天都没有交易的话,投资者如何发挥作用?

  林健:履约之后市场冷淡是很正常的,欧盟也有类似过程,这是市场阶段性的表现。其实,现在企业挂牌出售是有的,只要市场开始有人买卖,就一定是处于平衡过程中。因为随着企业卖出,卖的人少价格就会上升,卖的意愿就会越来越高,所以这个过程会刺激卖方,这个是一个走向市场均衡的过程,所以我不太担心这个事情。

  《21世纪》:上海碳市场现在向投资机构开放,如何吸引投资者进入?

  林健:我的信心很足。首先,今年上海履约有三个特征,一是全部履约,二是按时履约,三是价格升高履约。价格是走高的,有的企业履约支出好几千万,因此我对市场有信心,因为看到了企业愿意承受成本压力,证明碳指标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二,企业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很高,看到了企业参与的接受度和积极性。在上海191家纳入企业中,大量是全球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跟大型金融公司的参与热情,给了我很大信心。

  第三,交易所也有这样的能力,虽然资金层面没有大型企业多,但在碳这个议题上面,我们肯定是市场引领者,这一点我是很有自信心的。

  第四,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国家发改委都对碳市场高度重视。政策来自于政府,这些支持也非常重要。

  《21世纪》:与其他试点相比,上海一次性发放三年配额,相对预期明确。

  林健:这就是高度市场化下的结果,其实反映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政策框架很有底气;第二,配额方案三年不变,也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化思维方式和手段,我相信,我们的制度设置能够给投资者信心。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