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围填海工程致黄渤海潮间带滩涂减少 威胁候鸟生存 (2)

2014年09月19日 11:2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海参养殖遍布 滩涂破坏严重

  海参养殖不仅占用大量潮间带滩涂,还需要使用大量药物,产生大量污染,影响底栖生物,对候鸟的觅食影响非常大

  除了围填海工程之外,海参养殖也是造成潮间带泥质滩涂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20年来,海参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巨大的利益刺激着海参养殖业在渤海海岸线飞速发展,原先的盐池几乎都被替换成了“海参圈”。

  周海翔对辽宁省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进行过详细调查。据他介绍,辽东半岛黄海区域及长兴岛、盘锦等地有大量的海参养殖圈,而最大的一片海参养殖圈达到了93平方公里。面积如此巨大的“海参圈”,完全破坏了所在海岸的潮间带。

  “海参圈”与工业园区可谓是孪生兄弟。在盘锦市、大连市长兴岛、庄河市到普兰店市皮口镇的海岸线上,工业园区旁边就是“海参圈”,过了“海参圈”就是工业园区,其中夹杂着少量的礁石海岸。候鸟只能在残存的河口湿地以及潮间带的低潮区觅食。调查人员发现,鸟类数量锐减,甚至连海鸥类都很少了。

  经测算,“海参圈”的坝体高度在3米~12米之间不等,大部分的“海参圈”都已经围到了中潮带和低潮带,成片的“海参圈”侵占了大量泥质滩涂类型的滨海湿地。填到低潮带的海域已经完全丧失了滨海湿地。

  调查人员还发现,海参养殖不仅占用大量潮间带滩涂,还需要施用大量药物,产生严重污染,影响底栖生物,对候鸟的觅食影响非常大。

  周海翔说,海参养殖户除了常规用药外,还都在使用一种名叫“灭扫利(甲氰菊酯)”的药,这是一种神经毒农药,由于海参没有高级神经中枢,所以海参不会被毒死,而对鱼、虾类是剧毒的,是禁止投入水体的。

  据介绍,“海参圈”施用“灭扫利”后,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都无法幸免,鱼虾等生物便沉入水底。而养殖户接下来便是将圈中的“毒水”排放到入海的潮沟,从而通过泥质滩涂排放到海洋中。潮沟及潮间带的鱼、虾等大量生物也被毒死。

  周海翔带领调查组在样线调查中发现,直线距离约70公里的海岸线区段内,就有近百个参苗厂。

  “一个中小型的参苗厂,每天都要换数百吨水。所有海参苗场养殖圈的海水

  都直接排放到滨海湿地里,从而流入近海,对滩涂潮间带生态造成的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周海翔说。

  “养殖户用药是根据潮水的时间来考虑投放的。对于这一现象,确实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不仅要对海参产品负责,还要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周海翔说,只要用药,对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一种破坏。

  迁飞候鸟生存受到哪些影响?

  黄渤海潮间带是“东亚—澳大利亚”迁飞线的咽喉要道。随着大量潮间带泥质滩涂消失,鸟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

  看到辽宁省庄河市海岸线的泥质滩涂高、中潮带基本都消失了,周海翔非常担忧:“如果这样下去,黑脸琵鹭的生存前景堪忧。”

  鸟类是环境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的优秀指示物。在黄渤海上,潮间带泥质滩涂破坏程度已是直观可察,而鸟类数量的急剧下降,也佐证了潮间带破坏的严重性。

  “我们查阅了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相关文件,发现这些文件都将潮间带滩涂视为荒滩、盐碱地,鼓励开展填海。”周海翔说,其实,看似荒芜的潮间带滩涂土质肥沃,孕育了大量的底栖生物,不仅给候鸟提供了食物,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因为有着丰富的底栖生物,我国黄渤海沿岸的潮间带滩涂为不同食性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条件,形成了鸟类在我国东部从东北亚至澳大利亚之间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迁途停歇和觅食地;也是白腰杓鹬、遗鸥、灰鹤及雁鸭类的重要越冬地,以及黑嘴鸥、环颈鸻、反嘴鹬等鸻鹬类的重要繁殖地。

  “大多数鸟类是南北迁徙,夏季飞来北方,整个飞行过程中体能消耗很大,要经常落脚补充食物。它们要沿着海岸线飞,黄渤海沿岸的泥质滩涂恰恰成为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迁徙地。”周海翔说,对大多数鸟类来说,这些地方相当于它们迁徙路途上的最后一个“加油站”。

  “黄渤海的潮间带是东亚—澳大利亚迁飞线的咽喉要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说,有数据显示,每年利用渤海湾湿地停歇、繁殖和越冬的各种水鸟有150种,数量以百万计,至少有20种鸻鹬鸟类的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意义的标准。

  随着大量潮间带泥质滩涂消失,鸟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

  IUCN2012年发布的数据表明,依存于东亚潮间带及其栖息地的155种水鸟中,有24种全球受威胁的物种。在“东亚—澳大利亚”迁飞路线上受威胁的水鸟物种数量,远高于世界上其他7条主要迁飞路线。而这些鸟类大都依赖潮间带泥质滩涂生存。

  潮间带的消失,必定造成鸟类栖息地的减少。

  IUCN发布的的一份研究报告明确指出,随着潮间带滩涂的大量消失,鸟类数量锐减将成必然趋势。勺嘴鹬数量当前下降的速率是每年26%,尽管目前已经采取保护行动,但很可能在10年内灭绝;在如此下降速率下,1992年在迁飞路线上每100只红腹滨鹬,到2020年将只有7只留存下来。

  调查组每到一个地方调查,都与当地渔民进行交流。他们也表示,由于大面积的填海和围海养殖,可以赶海的滩涂越来越少。加上近海的污染,可以赶到的东西也少了许多。鸟儿也越来越少,主要集中到了河口的滩涂湿地。

  周海翔说,虽然近年来还发现了某些区域鸟类剧增的现象,其实这并不是好的现象。因为数量剧增的现象都发生在河流入海口的河口湿地,这是因为周边的滩涂都被侵占了,鸟儿无处落脚,只能在河口区域觅食栖息,但是众多的河口湿地也难逃被开发的命运。

  “候鸟的迁徙和保护对全球生态系统来说真的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周海翔说,人类把它们的栖息地破坏了,也就相当于把这种生态平衡彻底地破坏了。

  保护黄渤海潮间带刻不容缓

  在对潮间带完成生态评估之前,停止填海作业;叫停和调整连片开发的错误模式;对剩余的天然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黄渤海区域大量的潮间带泥质滩涂消失,在周海翔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鸟类栖息地并没有被人们看成是海洋生态的组成部分。

  周海翔说,2012年10月,国家下发了关于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省市开始制定生态红线。各地在具体实施中,生态红线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基本上是远离潮间带的远海海域,基本上不包括潮间带的泥质滩涂。

  “但在现实中,围填海工程正是从近海的潮间带开始,逐步向海洋深处围填的。”周海翔说。

  而另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是,沿海各地区都以拓展港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由于计划过于超前,超过了航运和物资需求。带来的后果就是许多地方不管招商引资项目能否跟得上,都大刀阔斧地填海建设港口。

  辽宁省某处沿海工业园区的现状是这一说法的最好佐证:工业区内的60家企业中,有2/3的企业处于停产停建状态。

  如何遏制住黄渤海潮间带泥质滩涂遭受破坏的趋势,为迁徙候鸟保留好栖息地?

  “让候鸟飞”公益项目负责人田阳阳说,希望沿黄渤海的各省市能加大对黄渤海潮间带的保护力度,在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点的生态经济学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完成评估之前,停止批准在这一地点的潮间带进行填海作业。

  此外,在开发规划及其执行中应该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的需求,所有规划都应把对鸟类和栖息地造成的影响列入重要的考量因素;保护潮间带滩涂,对尚未开发的自然海岸的潮间带不再开发;已经开发的潮间带泥质滩涂应限制开发,不能再向低潮区填埋。

  周海翔也建议,要对存在潮间带破坏问题的区划和工程及时叫停,叫停和调整连片开发的错误模式;开展潮间带泥质滩涂的普查,对剩余的天然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建立保护区,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畴。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填海行为的调查,一旦发现违法,应及时处罚和纠正。”周海翔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表示,如果渤海湾地区的泥质滩涂消失了,迁徙的路线也就消失了,某些物种就会灭绝,这是我们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小资料

  潮间带

  潮间带是指海水大潮期最高潮位和大潮期最低潮位之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

  (1)高潮区: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专家视点

  南北迁徙鸟类在繁殖季节,都要经过渤海湾向北扩散甚至进入西伯利亚、进入北极圈进行繁殖,渤海湾这个区域就很重要。很多鸟类来到这里后,体重下降了30%~40%甚至更多。如果在这个区域不能得到能量的补充,就不可能继续向北飞行,也无法完成繁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渤海湾地区泥质滩涂消失了,迁徙的路线也就消失了,某些物种就会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

  《生物多样性公约》在2010年提出了20个目标,其中第11个目标是要求各成员国加大对陆地和海洋的保护力度。目前人们对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关注不够。海岸潮间带不但是一些迁飞鸟类非常重要的栖息地,也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区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