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需多轮驱动

2014年10月23日 14:4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罗岳平 曾钰 刘妍妍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范围的灰霾天气频繁出现,准确地预报预警和预测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既是群众正常生活的需要,更是全面降霾的技术支撑。只有多轮驱动,综合分析,才能做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工作。

  首先,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需以完善的监测体系为基。

  应动态调整监测点位。我国城市面貌仍处于变化期,大拆大建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要尽可能保留历史点位,便于跟踪分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建与发展要适应局部环境的变化,相应调整监测高度等条件,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

  应提高大气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质量。大气自动监测站的选点,其建设是一次性的,运行维护则是长期的。总体来看,大气自动监测设备性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果不精心运行维护,就会产生较大测量偏差。特别是在很多城市,大气自动监测工作启动快,但人员力量储备不足,驾驭不了这些精密仪器。若设备运行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对此,必须加强培训,配备专业的人员队伍,尽快形成判断、诊断和维护能力。

  其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需以专业预报平台和成熟队伍为梁。

  要建立预报预警平台,包括监测数据共享与综合观测应用、排放清单管理、预警预报、区域预报信息服务等系统。在一些发达地区,预报预警平台已经建成并运行,但大部分省级平台还在等待建设,实际平台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气象预报的情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至少要覆盖省、市两级工作网络,尽快开展标准化建设研究,提出软、硬件配置要求,确保上下兼容,避免投资失误或浪费。

  要培养优秀的预报预警人员。软件预报结果是粗略的、方向性的,需要预报预警人员结合实践经验,并使用辅助信息进行修正、集成。因此,预报预警人员不仅要熟悉各种软件的使用,善于通过网络收集辅助信息,更要有协同创新、综合分析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预报预警基础较为薄弱,尤其表现在源清单不完善方面,准确开展预报预警的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要培养人员的钻研精神和奉献意识,树立完整的流程概念,规范预报预警操作。

  第三,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需以部门协作为翼。

  大气环境复杂多变,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扩散同当地地形、地貌及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有效整合环保、气象、国土等部门及科研单位的信息资源,建立健全部门信息共享、情况报告、专业会商等制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

  从气候角度看,全球气候变化使中纬度气旋减弱或北移,由此引起天气系统停滞或阻塞现象多发,风速减小、热带气旋频数降低等都可能引起区域或局地大气污染的加剧。气候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地面气温,加速某些大气污染成分前体物的自然源排放,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大气环流形势,改变污染物的传输方式。短期的天气变化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一场强风、大雨或者降雪都能显著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鉴于气象条件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必须加快建立气象—环保大气污染联合会商平台,环保与气象作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的两翼,尽可能为市民提供准确的预报预警结果,方便市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应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分工、监测结果发布等事项,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和资料的交流共享,彼此开放数据库,针对每天的预报结果定时会商。

  第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要注意区域协作。

  大气的流动性比较强,污染物扩散速度快,局部排放有可能发展成区域污染事件。在有风的天气里,下风向城市因上风向排放城市污染物跨境输入而出现灰霾天气,这样就将外围源清单延伸到周边城市。因此,参考上下游城市的预报预警结果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发生大范围灰霾天气的情况下,区域协作大有裨益。

  第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要善于把握规律性。

  短期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但放大时间跨度,其变化又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例如,夏秋季节每4~8天为一个变化周期,而冬春季节每3~7天为一个变化周期。在周期内,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随着风雨等气象条件的出现,空气质量又恢复到较好水平,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周期。把握了规律性,就为评价单次预报预警结果提供了依据。

  作者单位: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