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000万买垃圾袋,猫腻有多少?

2014年10月30日 13:35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杭州市城管委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拿来做决算,去年一年垃圾分类花费如此之大的经费,仅仅买垃圾袋就花费8000多万,为何未在决算中见到?”28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杭州市人大财经委关于2014年部门决算重点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审查专家如是提问。杭州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杭州市经信委系统)仅16名工作人员,年度公务接待开支达到35.65万元。审查专家说,“经信委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小一个部门的公务接待费会如此之高?经费如何使用问题应该明确告知。” (10月29日《今日早报》)

  8000多万,是从哪儿来的

  在全力推进党务、政务和财务公开的过程中,“三公”经费问题一直饱受社会舆论诟病。一些地方不仅未及时公开“三公”经费,反而还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滥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甚至还打着“公务”的口号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这不仅令人深恶痛绝,还影响了党员干部和党委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正如此次,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杭州市人大财经委关于2014年部门决算重点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的,“一个16个人的单位,一年的公务接待开支35万余元”,以及“杭州城管委去年买垃圾袋就花了8000万”等等,着实令人震惊不已。

  或许,作为一个市级部门,一年35万元的接待费与此前被媒体曝光的“一个有20多名职工的乡镇财经所,一年购买22万多元的柑桔、33万多元土特产”的开支相比,也并不算多。但是,这杭州城管委一年仅买垃圾袋就花了8000万元,还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且,这笔巨额经费并未在决算中列出。这就不得不令人再生疑惑,这8000多万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事实上,根据审查专家提出的“杭州市城管委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拿来做决算”得知,买垃圾袋所花费8000万元钱的来源,要么是通过当地财政列支但未列入财政决算,要么是以其它名目在财政中进行列支的,要么是通过城市管理所开出的罚单所得。但是,为何没有在决算中列出呢?由此推测,此事怎么看都很蹊跷。

  试想一下,8000万元会买到多少垃圾袋,而这些垃圾袋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又会装多少垃圾呢?如果说是通过城市管理所开出的罚单所得,那么,相关的收支票据又去哪儿了?

  在人大常委会对这些“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查提出质疑后,当地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更应对其进行全面调查,既要看看这“16人的单位一年公务接待开支35万”是怎么花掉的,买垃圾袋花的8000多万元是从哪里来的,为何又未在决算中列出?还要查查其是否存在违纪违规违法行为,更要对违纪违规违法者从严查处,并将查处情况给社会公众一个满意的交待。 齐鲁网 唐亦瑭

  买垃圾袋花8000多万,在逗谁?

  16个人的单位,一年公务接待开支35万余元,细算一下,平均一个月接近3万余元,哪来如此多的接待?一年的垃圾袋就花费了8000多万,到底是杭州市垃圾真如此多还是城管委负责采购的人员缺乏市场经验被别人“敲竹杠”,亦或是有人中饱私囊?

  “三公”经费一直饱受社会舆论诟病,“孕育”出了无数的“四风”以及腐败问题。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等,都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不仅严重影响政府形象,更是与群众相背而行,破坏干群关系。基于此,中央一再要求各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明细,只有将公家财产置于阳光之下,才能真正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根源。

  经费公开,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是中央对各级政府部门在政务及“三公”经费方面的要求,然而,很多地方政府都是敷衍了事,要么是打擦边球,以各种“例外”推诿扯皮,隐瞒不报;要么就是草草弄个预算决算公之于众,将那些无关紧要的账单明细拿出来晒晒;那些见不得光的,依旧被雪藏。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公开的,都是见得光的,不怕查的,真正有问题的,见不得光的,都无人知晓。这种行为,在自欺欺人的同时,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中央制定政务、经费公开的目的也被扭曲。因此治理清查隐瞒或是存在猫腻的“三公”经费问题迫在眉睫。 

  “三公”经费公开,是政府走向公开透明的重要一步,也是反“四风”问题以及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干群关系以及党的生命线的问题。公开,要求的是真心诚意。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耍小聪明,最终都逃不过广大群众的“火眼金睛”。  

  荆楚网 王小奇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