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水北调淅川移土培肥工程纪实 后移民时代的伟大工程

2014年12月16日 11:12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有利于库区生态保护可净化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水库有机质质量375.3吨全氮质量24.41吨把坡地改造成梯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清理库底

  增加库容

  增加水库库容2000万立方米

  “移土培肥”的好处

  可培肥耕地14.03万亩新增耕地0.19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21亿斤

  有利于抢救保护不可再生的耕作层资源

  通过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库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带动淅川大力发展茶叶、金银花、柑橘、湖桑等绿色产业

  有利于改善库区留置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南水北调淅川移土培肥工程纪实 后移民时代的伟大工程

群众在移土培肥工程后的田间灌溉果树 夏季风摄

  □本报记者胡心洁本报通讯员张本贵高帆夏季风

  12月1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

  为了通水,淅川县移民16.5万,并得到妥善安置。库区7万多留置群众,生产生活该怎么办?

  与轰轰烈烈的移民搬迁不同。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流,一场不亚于移民迁安的伟大工程在淅川悄然展开。这就是“后移民时代”的伟大工程——移土培肥。

  富起来才能稳得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入“后移民时代”,淅川县委、县政府提出“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碧水中”,继续弘扬“移民精神”,全力以赴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力保一渠清水北送的同时,努力实现库区群众安居乐业。

  淅川奉献的巨大回报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曾是“一脚踏出四两油”的沃土良田。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淅川人民为服务南水北调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先后移民近40万人。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淹没该县国土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5万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再次淹没全县面积144平方公里,淹没耕地13.1万亩。素称淅川“粮仓”的三大川将被淹没殆尽。

  山下口粮,山上果林,水里打鱼;风调雨顺,多方收入,吃喝不愁。这是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库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写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在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172米水位线以上,生活着7万多留置群众。这些留置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冲击,人均耕地不足0.5亩,而且大部分是山岗梯田和山坡薄地,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扶贫脱困,该县仍然有10万贫困人口,如果不解决好库区留置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会有大量群众重新返贫,将给淅川后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为抢救保护不可再生的耕作层土壤资源,妥善解决库区留置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水库水质,淅川县超前谋划,在移民大搬迁展开之时,就开始向上争取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工程项目。

  为从根本上解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调水水质问题,国家参照三峡库区的成功做法,计划在丹江口库区将淹没线170米以下优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转移到172米以上瘠薄耕地上,配套进行土地平整、防护林、农田水利建设等综合性土地整治项目。

  淅川的超前谋划和国家的大政方略不谋而合。

  2013年1月,淅川县移土培肥项目正式获得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复,总投资规模19.94亿元,总建设规模52.57万亩,其中移土培肥取土区面积8.58万亩,配套土地整治区43.99万亩。

  正是看到了淅川人民在南水北调进程中的巨大牺牲与奉献,移土培肥工程项目才能够较快批复。据悉,这一“国字号”工程是我国最大的单体财政性惠农项目,也是淅川建县以来最大的单体财政性项目。“龙口夺土”的伟大壮举

  自上世纪50年代为了南水北调、建成了丹江口水库大坝,淅川库区群众就给这条“巨龙”起了个爱恨交加的名字“龙口”——一张吞云吐雾的“龙口”,给他们带来了丰水良田;一张满面獠牙的“龙口”,又让他们的亲人背井离乡,一次次移民搬迁。

  世世代代以土地赖以生活的人们,把他们脚下的土地视为“命根子”,油光发亮的土地,在他们眼里比金子还金贵。

  移土培肥,就是将丹江口库区即将淹没的优质耕作层土壤剥离,取耕作层土壤20~50厘米,搬移到坡地上进行覆土培肥,并配套进行土地平整、防护林、农田水利建设等综合性整治。

  2013年秋季汛期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开始试蓄水。从6月26日移土培肥工程正式开工到汛期,只有两个月时间。如果不能从将被淹没的库区把优质耕作层土壤抢运出来,“培肥”等一切后续工程都是空谈。

  一时间,“龙口夺土”,抢运库区170米水位线以下的良田沃土,成为淅川县67万人民的当务之急。

  非常任务,需下非凡功夫。严格按照项目确定的“省政府组织、县政府承担、乡镇实施、农民参与”的组织方法,淅川县成立了高规格移土培肥指挥部,抽调70余名各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入驻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资金管理、技术监管、工程效能督查、安全稳定、宣传报道等六个工作组,明确职责。实行县处级领导包责任片区、包工程进度、包施工环境、包质量管理、包矛盾协调的“五包”责任制,夯实责任。建立了县指挥部日常督导、县委政府两办重点督导、乡镇政府一线督导、群众义务监督员参与督导和宣传部门专栏督导的“五级网格化”督导机制,强化监督。

  为了打赢与蓄水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淅川县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工程快速进展。各乡镇坚持大员上前,靠前指挥,深入村组和农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创优施工环境,为机械、人员迅速进场开工扫清障碍。在纪检、检察等部门的监管下,公开招投标确定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出台《移土培肥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推行“群众代表现场监督、监理巡查、指挥部不定时抽查、单体工程专项检查”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管模式。制定《移土培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项目资金,明确界定资金拨付流程,确保资金不挪用、不乱用,不出任何问题。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对施工管控、运输管理、用电安全等方面予以规范。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截至今年12月15日,一期工程取土、移土任务已全部完成,并已通过乡镇自验和县指挥部复验,正在上报省市进行验收,整治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扫尾整改,年底可按照程序进行验收;二期工程200个施工标段全部进场施工,已完成二期工程总工程量的40%。

  淅川“移民精神”,来源于南水北调从蓝图到实现的伟大实践中,在40万淅川移民半个多世纪无怨无悔的奉献牺牲中凝聚形成。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大爱报国精神、忠诚担当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是我们的政治责任。移土培肥是一举多得的惠民工程、生态工程,全县上下要继续弘扬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移民精神’,凝心聚力,科学组织,强力推进,扎实做好移土培肥工程建设。”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在全县动员大会上说。

  为了水清民富,淅川县上至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至普通党员干部,人人讲奉献,个个奋争先,克难攻坚,奋力拼搏,谱写了一曲肥土搬家、务实为民的奉献之歌。

  在紧张忙碌的移民大搬迁时,马良泉就开始谋划争取移土培肥项目。他多次与专家沟通交流实施移土培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程开工后,他多次深入一线看望慰问工作人员,检查监督工程质量。

  移土培肥一期工程展开之际,正是盛夏酷暑季节。县长、县移土培肥指挥部指挥长赵鹏,经常奔波于各乡镇工程施工现场,就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部署,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时常见到副县长、移土培肥指挥部副指挥长顾理忙碌的身影。“白加黑”、“五加二”,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是他常有的工作状态。

  在县领导的带动下,基层党员干部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投身移土培肥这一伟大工程中。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淅强,每天都把繁重的工作一项一项尽量往前赶,被称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老城镇党委书记翟成敬整天奔跑在各标段工地上,家人心疼地说:“山上的荒地培肥了,你却培瘦了。”

  老城镇险峰村年逾六旬的村支书李久文,腿部被工地上的树枝划伤,走路艰难,仍每天坚守工地监督工程质量……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淅川县各级党员干部的拼搏奉献,使得移土培肥工程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推进。“移民精神”的再次呈现

  一举多得的惠民工程

  移土培肥在淅川历史上是一项继移民之后的又一伟大工程,也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惠民工程。

  留得沃土好种田。记者在老城镇穆山移民新村移土培肥工程示范点看到,层层梯田绕山坡,道道山梁披绿装,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与田地里除草劳作的村民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荒山荒坡。

  村党支部书记全玉建告诉记者,实施移土培肥后,昔日一片片荒山荒坡变成了梯田及菜园。土地成了香饽饽,过去一亩地200元没人要,现在一亩地800元还争着承包。

  移土培肥工程的实施,顺了民意,暖了民心,党员干部的牺牲奉献也赢得了库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看到自家一小块一小块的荒坡地变成了大面积的层层梯田,盛湾镇兴化寺村农民周兴元激动地说:“自古以来,只有石头滚下河,哪有肥土爬上坡。如今,让肥土搬了家,保住了咱农民的‘命根子’,政府给老百姓办了件天大的好事啊!”

  听多了,看多了,村民们熟悉了移土培肥的方法,他们用通俗的顺口溜来概括移土培肥:“挖三十,填三十;山石上面铺肥土,庄稼哪能不丰收。”

  淅川县移土培肥项目区位于环丹江口水库周边的盛湾、滔河、大石桥、老城、金河、上集、马蹬、香花、九重、仓房10个乡镇178个行政村。在贫瘠的坡地上,为了粮食增产,这里的人们大都有过量使用化肥的耕作习惯,水土中的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

  说移土培肥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惠民工程,恰如其分。据专家测定,移土培肥项目实施竣工后,可培肥耕地14.03万亩,新增耕地0.19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21亿斤;可净化丹江口水库水质,减少水库有机质质量375.3吨,全氮质量24.41吨,增加水库库容2000万立方米;把坡地改造成梯田,减少水土流失;通过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库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带动淅川大力发展茶叶、金银花、柑橘、湖桑等绿色产业,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和环库生态景观带的打造,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土培肥工程紧张进行的闲暇中,顾理就在谋划工程结束后的美丽淅川蓝图: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全县库区基本形成以柑橘、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业,以金银花、茶叶、大棚蔬菜、辣椒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养牛、猪、羊、鸡、鱼、鹌鹑、鸽子为主的养殖业,以地毯、制衣、食用菌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

  到明年5月底移土培肥工程全部结束,你会看到:远处是蔚蓝的水面,近处是碧绿的梯田,梯田上盛开着黄白相间的金银花,坡下是挂着大红灯笼的农家乐——顾理向我们勾勒了一幅水清民富的美丽淅川画卷。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