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蒙东煤化工基地环评引关注 三套方案不取地表水

2014年12月24日 10:1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在靠单纯产煤已难以为继的当下,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考虑煤炭就地转化。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政府开始谋建国家级煤化工基地——伊敏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记者日前获悉,这一国家级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到了公开环评论证阶段。该煤化工项目的用水问题以及环境三废排放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日前,呼伦贝尔市发改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公开环评论证期间,接到一些群众担忧用水及环保问题的反馈,他称,“煤化工项目不会用伊敏河的河水,也即不用地表水。”而对于具体的用水问题,该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三套方案。

  三套方案不取地表水

  12月9日,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政府官网公布的 《伊敏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参信息公示》显示,伊敏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境内,紧邻伊敏煤田,分为河西区和河东区,其中河西区位于伊敏煤田河西矿区西南侧,河东区位于伊敏煤田河东矿区南侧。

  上述信息显示,伊敏煤田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蒙东(东北)基地中的重点矿区,本次规划旨在集中伊敏优势资源,以煤化电热一体化模式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打造现代煤化工基地,实现大规模褐煤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

  不过,海拉尔和鄂温克地区的水源地伊敏河是否会受到污染,引发了群众的忧虑。呼伦贝尔市发改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曾收到群众对于煤化工项目是否会取伊敏河水、是否会有污染排放至伊敏河导致污染问题的忧虑,网络上也有对于此项目的争议。据悉,伊敏河是海拉尔区和鄂温克旗将近40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

  该负责人表示,这其中有些误解,民众认为规划是要在伊敏河上建几个煤化工工厂,但作为当地政府,他们也不会允许在母亲河上建一个煤化工工厂,也不会直接取伊敏河河水。

  “按照国家规定,煤化工项目是不允许取用地表水的。”上述负责人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三套引水方案。

  “我们首先会采用伊敏矿区煤矿的疏干水,在采煤的同时,会有许多自来水需要渗出,我们需要采用这样的水;这些水不够才会从40公里以外的红花尔基水库去取水,这是第二套方案;在红花尔基水库的库存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将启动第三套方案,就是去另一个水库取水。”上述负责人强调,“如果要上煤化工项目,我们是慎之又慎,一滴水也不会从地表水来取的。”

  上述负责人称,目前已花费300万元聘请了环保部下属的单位来做规划环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这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到底能不能承担得了一个煤化工基地的建设任务,也即是否能建目前还是未知数。”

  欲实现1亿吨/年褐煤转化

  此前 《中国化工报》的报道显示,蒙东伊敏国家级煤化工基地初步规划到2025年实现每年1亿吨以上的褐煤转化能力,促进煤炭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

  按初步设想,伊敏园区将集中布局发展煤制烯烃多联产、煤制天然气多联产、煤间接液化多联产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呼伦贝尔市的其余园区不再新建大型煤炭转化项目,而是要围绕伊敏煤化工基地建设搞协作和配套,着力发展煤化工设备、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研发、实验,培育和发展煤化工上下游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上述呼伦贝尔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政府的层面来讲,还是支持这样一个煤化工基地落户的,一方面“国家在布局的煤化工示范基地,不是哪一个地区都能够争取到,而呼伦贝尔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目前单靠卖原煤已卖不出去了”。

  数据显示,呼伦贝尔含煤面积达24478平方千米,已探明煤炭资源量1936亿吨,占蒙东煤炭基地探明储量的40%,远景储量2000亿吨,其中大部分为优质褐煤,占总量的98%。

  上述负责人表示,呼伦贝尔地区水资源量很大,“人均水占有量是全国的5倍,在水资源丰沛、遍地都是煤炭资源的情况下,考虑煤水混合因素做煤化工项目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想法。”另外,对于主要以出产褐煤为主的呼伦贝尔而言,原煤销售也遇到了瓶颈,因为国家规定褐煤远距离运距为600公里,这样当地的煤炭只能运输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除了这一条外,我们就再也运不出去了,那么我们的资源怎么办,只能考虑到就地转化。”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再结合京津冀地区的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天津等地需要清洁能源,而内蒙古作为能源大省,“我们愿意提供清洁能源输送到京津冀地区,支援京津冀的清洁能源建设,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生态、环保,还有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上述负责人强调。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