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山三年治理累计投入423亿 生态补偿资金杯水车薪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3月24日 16: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

网络配图

  ◆韩霁

  “共饮一江水”,这一诗歌里的浪漫佳话,在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今天,成为一个关于利益分配和发展机会的严肃命题。

  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中,生态补偿无疑是破解困局的钥匙和调节分配的杠杆。新安江是我国确立的第一个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试点。2014年,为期3年的新安江试点刚刚到期。面对“谁来补”、“补多少”、“补给谁”、“怎么补”这些矛盾焦点,新安江总结出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难题待解?本期重点关注这一话题。

  ■补偿试点三年

  □水质改善明显

  新安江出境水量占浙江省千岛湖年入库量的68%,是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水源地。保住一江清水,为下游发展提供生态支撑,是上游地区必须承担的责任。

  按照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每300人口核定一名保洁员。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的谢洪潮就是其中一位。他每月酬劳是600元,这笔钱就来自试点基金。黄山市像谢洪潮这样的保洁员共有2791名,他们构成了覆盖全流域67个乡镇84万农业人口的村级保洁队伍。目前,新安江流域所有村庄均实现垃圾清洁全覆盖,而这只是流域综合治理6个“全覆盖”中的一项。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聂伟平介绍说:“生态补偿试点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老百姓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

  按照《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方案》规定,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中央3亿元、两省各出资1亿元),以安徽、浙江两省跨界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4项指标为考核依据,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水质达不到标准,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不论上述何种情况,中央财政3亿元全部拨付给安徽省,时间为2012年~2014年。

  试点至今,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2014年初,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在试点中期绩效评估报告中分析指出,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开始逐步下降,这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明试点对于保持和改善新安江水质的环境效益逐渐显现。

  为什么将新安江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战略研究所肖金成分析:“重要原因在于其具备基本条件,其一,流域省份仅有安徽和浙江,责任主体易于确定,上下游关系明晰;其二,利益关系明显,安徽境内径流占到千岛湖入库量的六成以上;其三,下游浙江省经济状况好,地方财力充裕。”

  ■调整带来短痛

  □经济利益受损

  生态补偿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在黄山市徽州区的化工产业园,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停产前,附近的居民经常因为水质问题和企业闹矛盾、上访,化工行业用水量和排污量大,不少企业原来选择依江而设,看中的就是用水便利——用水直接抽取,没有成本,废水排放也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到江里。低成本、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使企业一度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