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绵城市要做到“吸吐自如”

2015年04月07日 11:22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

  平坦的水泥路、宽敞的广场、草坪、林立的高楼……这些曾被视为现代化城市的符号,却在河道自净能力下降、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问题的持续出现后,让人们逐渐明白:城市不能仅仅追逐光鲜的外表,还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建设。

  所谓“海绵型”城市就是针对种种“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新路径,简单来说,“海绵型”城市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进去,干旱的时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来。如此循环利用,不仅能提高排涝的能力,还具有节水效应。

  目前,不少城市推出了排水防涝等综合规划,把打造海绵型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追求目标。应该说,这一路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其中,很多具体举措都融合了国内外最新的生态还原、低碳城市、自然调节等改善城市环境理念,并相应提出以新型路面、绿地和水系为主体,转变依赖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探索城市以“生态呼吸”实现自我修复的途径。

  事实上,“海绵型”城市是一种在技术角度的精细化,因为,它是从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出发,逐步演变为解决城市水与生态问题的综合性方法。“海绵型”城市主要通过建设具有“吸”与“放”功能的城市,使城市成为吸存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的“大海绵”,从而实现降温、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原来人为造成的城市对水和生态的阻绝问题。

  “海绵型”城市建设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已有诸多实践先例,我国则刚刚起步。目前我们对雨水的概念大多仅限于储存、利用、导排等简单利用方向,尚未形成“海绵型”城市在水循环及生态环境上的综合理论体系。能否成为真正的“吸吐自如”的“海绵城市”,考验的是生态建设水平的成色,需要提升的是“生态呼吸”的能力。

  叶舟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